• 华政要闻

  • 擘画一流政法大学建设新蓝图

    我校举行建校73周年座谈会

    发稿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423

    11月19日,我校建校73周年座谈会在松江校区尚法厅召开。会议以“重服务强贡献 接续奋斗新征程”为主题,校领导、党委常委,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功勋教授,各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工会委员会委员,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回顾办学成就,共商发展大计。



    运用辩证思维 建设一流政法大学

    “谋长远一定要重视回望历史,把握历史规律,汲取智慧和力量。”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指出,我校73年办学历程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从1952年应新中国法治建设之需诞生,到复校后构建“法科为主、多科融合”学科体系,一代代华政人将“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熔铸血脉,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他强调,回望历史不是沉湎过去,而是要从“帐篷办公”的创业艰辛、雷经天老院长等先辈的奉献中汲取力量,在传承“教育报国”传统中坚定改革方向。



    “用辩证的思维看当下,在坚守与创新中开辟新局。”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要求,郭为禄提出以“变与不变”“危与机”“近与远”的辩证思维谋划发展。

    他指出,我校需在坚守“法科为主”特色的同时,主动识变应变,在育人模式、学科体系、师资结构、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重构。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既要保持领先优势,更要强化危机意识,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懂区域、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整合法律文明史、国际法、法律翻译、全球治理等多学科资源推进区域国别法学科建设。

    郭为禄强调,我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十五五”规划与百年基业建设结合,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使“法科为主、多科融合”的学科布局更具活力,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号召师生传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以服务教育强国、法治中国建设为己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


    锚定“三大领域”培养方向 深化综合改革奋进一流目标

    “即将走过的‘十四五’时期,是我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五年,是全体师生同心同向、合力奋斗的五年,更是学校办学层次和社会影响全面跃升的关键五年。”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指出,学校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智库、开放办学、校园文化等七大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

     


    肖凯强调我校办学定位为对接法治中国、法治上海建设需求,面向涉外法治服务、法治政府建设服务、城市治理行业,坚持德法兼修、复合应用导向,培养高层次、实践型法治和社会治理人才。

    面向未来,肖凯提出“培养能用、能战、能胜的法治人才”的育人改革终极目标:聚焦涉外法治领域,锻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深耕高水平市场经济法治保障领域,培育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具有较强法律解释与适用能力、通晓市场运行规则、熟悉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高水平市场经济法治人才。服务超大城市社会治理领域,培养兼具治理专长、法治底色、技术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社会治理人才。

    “同志们,综合改革不是从零起步,而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继续延伸和深化提升。”他表示学校将深化综合改革,以“需求导向、实践赋能、产教融合、特色彰显”为思路,实现三大转型,优化“法科为主、多科融合”学科布局,计划到203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


    党建学科双轮驱动发展 优质服务赋能国家战略需求



    “筑信铸魂强功能、五五举措强引领”为主题,国际公法教师党支部书记蒋圣力副教授分享基层党建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经验。该支部通过“数智化教学创新”“国际模拟法庭实训”等项目,推动学生服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领域,“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法学》主编胡玉鸿教授提出“厚积理论深度,回应重大实践”的选稿理念,强调刊物将平衡学科发展、扶持青年学者,近年推出“人权理论与实践”等专题征文,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重要阵地。



    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满洪杰教授聚焦交叉学科服务法治政府建设,团队深度参与《传染病防治法》修订、上海数字化转型立法等工作,通过高端智库平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影响力,撰写多项咨询报告。



    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授介绍团队整合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资源,打造“三所联动”“五有工作法”等社会治理品牌并在上海全市推广,正筹建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浦东分院为引领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京沪两地治理经验互鉴,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示范样本。


    师生校友共话育人使命 课堂实践诠释服务贡献担当



    “不忘投入于教学科研的初心与激情,持之以恒,以平生所学回报社会,又以实践反哺教学,培育出一流的法律人才,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法律学院王迁教授结合23年从教经历,以“热爱、坚持、实践”诠释育人心得。



    “法律外语教育是‘必需’,是‘特色’,更是‘能力’的体现。”外语学院副院长宋丽珏教授表示团队累计完成2200万字法律翻译,开发60国域外法律查明智能体,助力中国法治话语国际传播。



    “一流学术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刑事法学院熊波副教授以学生团队斩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为例,强调实践育人需引导学生在法治一线淬炼真知。



    往回看满眼都是心酸,但往前看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后勤保障党总支书记储桂节介绍后勤保障团队始终秉持“三服务、三育人”服务理念,通过协同攻坚实现从管理到服务到育人的理念升华,用实干与坚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保障基石。



    “73年弦歌不辍,母校培养的无数优秀学子,正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重服务强贡献’的时代内涵。”校友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审查庭及审判监督庭三级高级法官傅伟芬结合17年司法实践表示她将继续践行“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校训,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进博会是青年学子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宝贵课堂”,学生代表、经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进博会“小叶子”志愿者韩黎郁分享成长感悟。她期待学校构建“阶梯式”实务能力训练体系,培养精通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一流人才唱响一流政法大学建设

    当日下午,肖凯主持召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座谈会”,围绕“锻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复合型人才”核心目标,就培养体系构建、课程与教材创新、实践教学落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方向培育、未来规划与保障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郭为禄指出,人才培养改革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主线,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是关键。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的指示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谋划培养方案,项目化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强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积极拓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更加重视面向国际组织、面向海外建设实践基地。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主动的作为延揽国际高水平师资人才、高层次实务人才。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边学习边探索,边改革边总结,逐项逐步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要加强组织协调,推进部门协同、学院合作的机制化,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走深走实,走在全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的最前列。

    教务处及国际法学院、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涉外法治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外语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发言,为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建言献策。

    本次座谈会全面展现了我校73年办学积淀与新时代改革决心。全体师生将以“重服务、强贡献”为导向,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服务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来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高云微    图 | 丁芃

    编 辑 | 罗林哈    责 编 | 曹婧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