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涉侨权益司法保护,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主办、我校涉外法治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涉侨国际法律服务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法院与侨联系统的领导、专家学者、法律实务界人士、高校师生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以“聚焦侨益保护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主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研讨。

我校党委副书记韩强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我校长期致力于涉侨法治建设,依托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有效整合学科资源,积极开展国法查明、法律咨询与在线调解等服务。未来,基地将致力于打造高端智慧法平台,不断创新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姜颖强调上海作为重要侨乡的战略地位。他介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市侨联已于2025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涉侨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的通知》,并通过建立多元纠纷服务站、签署法侨合作协议、举办“企业出海”合规研讨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优化涉侨法律服务。此外,上海还创新推出了“‘一带一路’涉外涉侨法律清单”,并启动了第五届高端经贸法人才基地项目。

我校涉外法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马乐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主旨发言环节,各位领导与专家分享了在侨益司法保护领域的前沿实践与深度思考。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危浪平从政治、时代与实践三个维度,深刻阐述了加强侨益司法保护的深远意义。他指出,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侨胞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保障其权益关乎民族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实践层面介绍了一系列重磅成果与机制创新。

中国侨联徐友佳副部长(主持工作)表示,中国侨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合作,与最高检、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涉侨检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侨益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协同机制推动侨益保护成效显著。他提出四点建议: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侨务”观念,逐步构建起多形式、深层次、高质量的新时代维护侨益新格局。围绕 “一带一路”加快推动涉外法治建设,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类涉侨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中国法治国际影响力。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研究新时代侨界维护侨益需求,更加精准开展调查研究,更加明确维权路径。发挥高校学术优势,紧扣侨益司法保护推进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会议第一单元由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陈雯主持。六位来自重点侨乡的法院、侨联代表、调解机构与高校分享了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司法实践与协作机制的经验,展现了侨益保护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侨益保护与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单元由我校知识产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校侨联秘书长陈汪杰主持。专家学者围绕知识产权、涉侨纠纷在线调解、版权保护、侨益司法保护工作、侨民投资法律制度、外国法律查明机制研究等重点问题深入研讨。

第三单元“侨益保护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由我校涉外法治学院副教授、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兼秘书长贺炯主持。高校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侨房权益保护的法律困境与体系重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参会专家还实地参访了三生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侨益保护工作。


与会代表均表示,将携手将会议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共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筑更加坚实、温暖的法治屏障。
来 源 | 涉外法治学院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