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我校助力法治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20

    编者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当前,我校正站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最前线。此次综合改革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上海探索,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使命的重新锚定。我校理应集聚全校之力,凭此东风奋力一搏。学校党委一年多来带领师生员工开展多轮次的“改革”大讨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上来,逐步形成“施工图”。

    “重服务、强贡献”,改革的力量蕴藏在师生员工里,共识的形成始于每一项行动中。即日起,我校官网特别开设“好风凭借力 综合改革我先行”专栏,讲述主动改革者的生动实践,展示华政园教师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卓越风采,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并指示“上海要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我校作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积极赋能国家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以智库建设为支点、以人才培养为根基,以地校合作为纽带,成为推动构建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实现制度创新与实践落地的重要力量。“华政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用法治智慧与人才力量,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校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

     

    ▲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智库领航 优化国家营商环境的“思想引擎”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20246月,我校与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共建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并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上海市政府副市长解冬出席活动,并与郭为禄共同为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揭牌。

    “法治化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路径,营商环境的优化,既要立足我国国情,又要充分借鉴域外先进经验,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要义所在。”研究院院长、我校副校长罗培新表示。

    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在营商环境法治保障领域的智库建设迈入新阶段:在法学教育中不断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法学研究中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社会服务中凸显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贡献。2025年,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AMI智库入库名单”。

     

    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2025AMI智库入库名单”


    作为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制定修订的“献策者”,研究院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后评估,为条例常态化修订提供智识储备;作为企业涉法共性问题的“破题者”,针对企业反映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热点痛点问题,研究院形成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的“助力者”,深入解读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支撑上海更好对接国际规则,更好代表国家参与竞争。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权威性强,覆盖面广,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营商环境立法修规等法治化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作用。研究院还构建了150余人、14个细分领域的专业研究团队,99%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具备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多语种工作能力,成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桥梁” 。


    长宁区司法局和我校策划推出企业法总“相约华政”法治实践,推动“沉浸式”法治体验,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


    实践赋能 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硬核支撑”

    不论何时,营商环境都是上海的热词,也是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2018年起,上海着力对标世行标准,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每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计划,助力我国的世行营商环境评估全球排名大幅攀升。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发布,根据世行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和《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况报告》,上海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数据的背后,离不开上海法治营商环境团队的努力。在罗培新的带领下,我校法治营商环境团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团队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积极服务上海建设和先行先试制度型开放国家战略,深度研判国际规则。

     

    国家发改委一行来我校开展“营商环境国家评估指标”调研

     

    团队负责人连续四年被世界银行遴选为营商环境评估问卷受访专家、连续四年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世界银行评估所有指标的最终磋商,成为中国唯一全程在场的法律人。


    罗培新先后出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方法•规则•案例》《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2025年修订版)等多部专著译著


    在其带领下,团队始终致力于将法律的严谨逻辑与语言的精准表达相融合,为我国营商环境评估架设专业桥梁。作为该团队的核心成员,外语学院教师董翔连续多年参与相关资料的翻译校译工作,并凭借其突出贡献,荣获首批“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成为目前高校科研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20236月,世界银行调整了评估方法论,研究院第一时间完成手册精准汉译,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多项法律法规修订建议,直接服务于涉企行政执法制度变革。20249月,世界银行发布包括新加坡在内的首批经济体评估报告后,团队迅速将报告译成中文,开展比较研究,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国际参照。我校团队还深度参与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等政策制定,通过立法后评估、堵点问题研判等方式,践行“法律法规制定修订献策者”的定位。


    研究院举办上海市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本制定暨《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研讨会

     

    “这些年上海作为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评估的唯一专家调查样本城市,做了大量工作,不管是法律法规的修改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改进,都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我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企业是有感受度的,不仅在亚洲努力成为最好,也在积极与全球最高标准对接。”罗培新说,“上海的制度改革经验,也是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上海所推行的制度改革及其获得世界银行认可的程度,将为全国提供有效借鉴。

     

    地校协同 深耕法治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我校以研究院为中心,打破学界与实务界壁垒,构建起覆盖上海、辐射全国的法治营商环境保障网络。在上海,学校深度参与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建设,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宽容发展空间,为《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智力支持,彰显法治“温度”。这种协同模式正向全国延伸:

    20231220日,在国务院第五次专题学习会上,罗培新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主题作讲解;2024年,我校与沈阳开展战略合作,揭牌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北方基地,为东北振兴量身定制对标国际标准的清单式管理方案;在广西,罗培新为省委中心组作专题报告,提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法治路径,推动“人人时时处处皆为营商环境”理念落地;在山西、在贵州,罗培新为当地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作专题报告,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落地生根;在福建、在安徽、在江西……我校的法治营商专题课,在多地备受好评。

     

    罗培新在国务院专题学习会上作营商环境相关主题讲解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从不同研究方向聚力,共同构建我国法治营商环境新格局,研究院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完成了营商环境国家评估指标的设计课题,研究成果被多地政府纳入政策制定参考体系。核心成员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丁勇教授长期从事民商法、公司法及金融法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足国情进行理论创新,积极推动我国商事和公司立法的创新完善。研究院研究人员、香港大学法学博士薛人伟,主持完成多项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课题,多篇营商环境相关专报获得上海市委领导批示。

    在研究院推动全国营商环境建设协同发展的进程中,研究院研究人员、经济法学博士杨雯负责跟踪研究院社会服务建设项目的全流程,先后参与多地营商环境指标设计与评估课题的对接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诉求、提出多项指标优化建议,切实提升了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企业获得感。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副院长、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博士张翔宇表示:“我校团队不仅在世行指标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也积极参与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商委、市人大、高院、司法局、市场局等部门的营商环境相关工作,围绕‘问题企业恶意注销’‘公司对赌与企业破产’‘文娱票务市场法律问题’‘企业账款压账’‘民营经济立法’‘破产案件责令出资加速到期方式’‘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空间法治保障’等问题,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帮助实务部门解决了诸多法律难题。与此同时,研究院积极拓展影响力,参与了多地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将上海经验拓展至全国各地,也将外省市好的做法引进上海。未来,我们将在聚焦世行方法论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本土化地发展营商环境。”

    面向国家营商环境建设长远需求,我校构建起多层次、实战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我校在法律博士专业设置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方向,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实务案例教学,为营商环境建设输送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法治人才。

    在实践育人环节,“走进企业的法律课”公益大赛等实践课程成为特色名片,学子们围绕企业数据跨境传输、ESG合规、互联网推广风险等前沿议题,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法律解决方案,实现“法理、事理、情理”的有机统一。组建“法学教授+实务专家”双导师团队,引进30余位涉外法律实务专家授课,强化学生国际规则衔接能力,为营商环境建设输送“即战型”人才。

    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新生力量,国际金融法律学院2025级博士王浩鹏深度参与了研究院开展的“人工智能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多项调研项目。他表示:“推动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法学理论又熟悉营商环境法治实践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学校与研究院提供的改革课程与实务案例教学,让我对法律与政策、经济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本土营商环境实践情况,对新科技、新业态的发展动态都有了更系统、更准确的理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到我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调研

     

    2023级硕士张浩则参与了上海、安徽、福建、广西等省市地区的营商环境指标设计与评估课题,系统学习了相关法规政策。“在见证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的进程中,我认识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它正在从一个理念宣言,具体化为可感知、可预期的国家竞争力。”他规划未来从实践中发掘真问题,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法治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从智库成果到实践落地,从人才培养到文化传播,我校正以多元举措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优化国家法治营商环境的进程中持续发力。正如校长肖凯所言,华政的法学教育和研究,是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更是与时俱进、系统推进、改革创新的,不断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 | 曹 婧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