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外语学院在松江校区缘法厅举行“三十载外语风华,新时代育人新篇”招生30周年纪念大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陈玉刚,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原局长、“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原秘书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国际事务高级顾问康煜出席并致辞。外语学院领导班子和历任老领导、老教师以及各届校友、在校师生代表共600余人参加。
大会分为“序章・荣光启幕”“笃行・聚力发展”“回溯・语路深耕”“展望・语向未来”等四个篇章。


陈玉刚指出,外语学院始终与学校休戚与共、同频共振,从1995年组建外语系开启本科教育,到如今构建“外语+法律+法律语言数据”的交叉体系,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格局凸显了我校“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学科建设布局。他希望外语学院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按照学校综合改革方案部署,推动外语学科与法学、区域国别学、国际关系等领域深度交叉,在探索复合型、涉外法治外语人才培养中闯出一条新路,并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和合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新的征程上敢闯敢拼,以更加开放、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未来。

康煜表示外语学院30年来培养的学子遍布外交部、海关、涉外律所、国际组织等各个领域,一个个突破性成果,让“外语赋能法治”的理念落地生根,并成为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外语人才的重要阵地。学院用一项项扎实的实践,将纸上学问转化为实务力量,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涉外法治建设注入了外院智慧。他期待学院继往开来,持续强化“法律+语言+技术”融合,对接实务需求,深化校企校协合作,构建人才培养闭环,并希望各位校友常念母校,共同为学院发展添砖加瓦。

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余素青作外语学院发展报告。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了外院师生办学初期的老故事。30年来,学院扎根“外语+法律”的深度融合,整合多语种资源,除专业课外,还开设大学英语及外语类模块课、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外语能力提升课。科研赋能,学术立院,外语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荣获7项国家级与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出版著作教材400余部。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两大语言数据平台与5个研究机构,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外语+法律+智能’一体化培养体系。学院立足跨学科交汇点,持续推进外语、法律与语言数据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专业素养的卓越涉外法治外语人才。她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校友继续鼎力支持,踔厉奋发,赓续前行。


大会举行颁奖仪式,向外语学院退休老领导、老教师代表姚骏华、沈跃瑛、王国勇、朱静舫、骆静华、卫争鸣、陈逸琴、车淑珍,以及外语学院原辅导员步海英、黄紫红、李清春、李家铭、施青青颁发感谢状并献花。

姚骏华、王国勇分别围绕凝聚育人合力、初创专业建设感受,讲述了自己与外院的故事。


1995级校友、汉坤律师事务所朱敏律师深情回忆了在外语学院学习的难忘时光。大会颁发了外语学院校友基金会捐赠证书。

大会还举行了涉外法治外语人才育人共同体成立仪式。共同体旨在通过“高校+实务部门”的协同机制,打破传统培养壁垒,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涉外法治外语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大成律师事务所、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盈科律师事务所、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申浩律师事务所、汇业律师事务所、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猎聘才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律通翻译有限公司、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外语学院共同推杆见证。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栾军闭幕辞中指出,纪念大会是一次教学相长30年,工作成果与经验汇报的总结会;是一次真挚情感与关爱支持的交流会;是一次智慧交融,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大会。未来已来,初心不变。他表示外语学院唯有继续砥砺奋进,凝心聚力,迎接新挑战,紧抓新机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努力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作出外院人的贡献。



会议现场,外语学院发布了招生30周年官方宣传片,向社会各界全方位展现学院历史沿革、学科发展、党建成效、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现状与展望。校舞蹈队、SOL音乐剧社带来了精彩文艺表演。



当天下午,学院还举行了校友沙龙、校园打卡、校史馆参观、广场音乐会等丰富精彩的庆祝活动。190余位外语学院校友们再汇华政园,共叙师生情谊,共话学院发展。

来 源 | 外语学院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