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刘鸿武教授主讲我校“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第一讲

    发稿时间:2025-10-14浏览次数:17

    927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国务院学委员会区域国别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刘洪武教授围绕“区域国别学建设前沿:问题―实践―理论三部曲”,应邀来我校主讲“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第一讲。讲座由我校涉外法治研究院、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主办,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明教授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韩强教授调,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我校目前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作为老牌政法大学,我校率先获得区域国别学学位点,并努力打造以区域国别法治为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位点,以更好地服务于涉外法治的国家战略。在过去三四年时间中,我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接下来还要继续巩固我校在相关领域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整合全校法学、政治学、外语等交叉学科资源,抓住历史机遇,趁势而上,将华政打造为具有样板意义的区域国别法研究高地,为学校争取新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刘鸿武在主讲时指出,区域国别学是问题导向的,问题的边界在哪里,学科的边界就在哪里。传统的清晰学科边界的学科体系逐渐适应不了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高校的高等教育呈待创新。刘鸿武强调,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理论是实践引领的,中国馆的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中国的区域国别理论需要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可能在书斋之中,而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之中,广泛开展海外调研和实习,才能在实践中最终创造出新的理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是回应时代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主导了世界学术的话语权,中国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区域国别学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区域国别专门人才,去重新设置国际学术界的议题,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就要求中国的学科体制发生根本改变,要打破学科壁垒,要打破对大学排名的迷信,真正建构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培养具有适地性的区域国别人才,从而使中国高校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主动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和引领学科创新突破。



    在与谈环节,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表示,刘鸿武是一位具有高度站位和家国情怀的区域国别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涵盖世界历史、地理、外交学等多个领域,并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了众多领域的专家。他的贡献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校外语学院将积极参与到区域国别学的建设之中,做出属于外语学院的独特贡献。 

    涉外法治研究院程迈教授在与谈中提出关于中国非洲研究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新学生进入非洲进行田野调查的期待和素质要求,第二是关于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在非洲的发展情况和机遇。刘鸿武结合自己指导学生的经验对新同学开展海外调研提出了意见建议,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及其在非洲的影响。



    “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是由我校涉外法治研究院、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组织策划的区域国别学高端学者论坛。本学期还将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姜锋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中国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所贺文萍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教授等国内著名区域国别学专家莅临华政讲学,以加强我校与区域国别学学术共同体的联系,提升我校师生区域国别学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水平,推进我校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

     

    来 源 | 涉外法治研究院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