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27日,我校松江校区掌声雷动,青春版原创话剧《立场》(原名《雷经天》)连演三场。
该剧创排公演五周年之际,上海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联盟成员高校师生代表与我校2025级新生,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和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师生,以及徐汇区徐浦小学师生、校友和演员亲友代表一同观看演出。
我校党委书记郭为禄,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玉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虞潇浩和松江区司法局、松江区团委等领导出席活动,千余名师生一同重温红色法治故事,感悟“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传承。
演出同步通过学校官方视频号进行直播,累计6千人次观看。同时,《岁月不居 立场不变——华东政法大学原创话剧<立场>图片展》在缘法厅大厅进行首展,回望法治人才培育初心。
从《雷经天》到《立场》
一场跨越五年的法治精神淬炼
“对雷经天的了解愈深,愈发觉得‘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校训对于我校法律人的分量之重。”法律学院林钰轩在演出后激动地说。作为雷经天扮演者之一,他通过饰演角色收获满满。这种成长故事,在《立场》剧组早已成为常态。
五年来,超580名我校学子参与创排演出,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传承机制。其中不少“老演员”毕业后进入公检法司系统、法学教育领域,将舞台上的法治信仰转化为职业实践。
2021年5月我校原创话剧《雷经天》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首演,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克功案”为原型,通过雷经天的法治实践,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法不徇私”的红色法治精神。
2023年,为更鲜明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立场,话剧正式更名为《立场》,同时升级青春版,在叙事视角上转向群体群像塑造,在表达形式上强化质朴情感和历史深度的融合,成为追溯法治初心的艺术载体。
“为什么学法,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法律人?”这是成为法律人的第一课。“从《雷经天》到《立场》,不仅是剧名的更迭,更是法治精神的深化。”郭为禄指出,从大学的课堂到礼堂,从我校到深圳到清北,从美琪大戏院到国家大剧院,一路展现了我校学子的风采,展现了我校学子追随共产党人关于法治的初心使命。
他认为,通过师生共同创作,从历史的经典案例中间,感受法治的魅力。用艺术的形式表达法治理想,这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新气象。“我希望华政的学子有这样一种情怀,秉持坚定不移的立场,继承共产党人关于法治精神的初心使命,让共和国的天空因我们的努力更加晴朗。”
从延安窑洞的油灯到新时代的法治课堂,青春版《立场》的故事还在继续。肖凯表示,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也要从每个人的心里生长出来,法治就是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实施。他强调,学校将持续深化课程与美育融合,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综合改革要求,推动红色法治精神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
五年来,从延安到上海、又到深圳、再到北京,从校内课堂走进清华、北大等名校,累计演出26场,覆盖观众超5万人次,实现了“法治教育从教室到社会”的跨越,烙印出高校法治文化育人的名片。
课程与舞台共生
法治人才培养的“沉浸式课堂”
“《立场》的五年,也是课程育人模式持续创新的五年。”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介绍,“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课程自2021年开设以来,始终坚持“思政课+专业课+素养课”定位:在思政铸魂方面,将党史、法治史与校史融入剧本创作,通过“黄克功案”“马锡五审判方式”等历史场景,诠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革命法治传统。
在专业筑基方面,覆盖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等核心课程知识点,学生在排演中深入理解“土地里长出来的法”的实践内涵。在素养提升方面,通过剧本围读、形体训练、舞台表演等模块,提升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与历史思辨能力。
课程创新采用“理论-实践-反馈”的教学模块:学生先在校史馆、雷经天专题展中触摸历史,再赴陕甘宁边区旧址实地调研,最终以话剧汇演完成。课程作为教学成果之一两度斩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4年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剧中最打动我的是对‘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法’的诠释,那种扎根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法治理念,让我真切意识到法律不是冰冷条文,更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郑哲铮在饰演农民刘三贵后深有感触。
从校园到社会
法治文化育人的“华政样本”
同为上海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联盟的品牌项目,青春版《立场》始终以“服务社会、引领价值”为己任。2023年12月,话剧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引发师生强烈共鸣。2024年,其“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法治课”模式被诸多媒体专题报道,成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典范。
通过“同上一堂法治课”等形式,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感受法治温度。作为上海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联盟牵头单位,我校今年组织面向成员单位遴选出8个红色法治文化课题,支持师生暑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实地调研,并将调研成果梳理汇编成教案讲稿,建设红色法治文化课程体系,由“法萌”宣讲团面向全市中小学校讲授课程,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创新发展。
在深化综合改革与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的道路上,我校师生步履不停,以实际行动践行改革精神。近年来,学校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抓手,紧扣“高水平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培养”主线,通过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等,构建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政法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可借鉴的“华政方案”。
参演学生感悟
经济法学院 祝梓涵(饰演林瑛):她的选择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那是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对革命情谊的不舍与对法律信念的坚守之间,反复撕扯后的结果。通过演绎林瑛,我理解了法律人在革命情谊与法治信念间的艰难抉择,认识到法律的坚定需在痛苦中淬炼。
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郑哲铮(饰演刘三贵):这种从个人恩怨到理解法治精神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这个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国际法学院王怡斐(饰演刘茜):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无数先人用头颅去撞击、用鲜血去温热的那道门。真正的立场,源于认清困境后,依然能迈出的那一步。
法律学院林钰轩(饰演雷经天):《立场》不仅是华政校园文化的瑰宝,更是传承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人才的重要载体。
经济法学院赵家毓(饰演王虎子):只有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我们才能在当下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迈进,带着那些先烈们的期许继续前行。
往届学员/助教
知识产权学院彭举(2019级,饰演雷经天):对黄克功案件的处理,首次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原则。雷院长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身患肝癌后,仍以桌角抵住肝部坚持工作,这种对法治信仰的坚守让我终身铭记。
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杜永强(2022级,饰演雷经天/乔登):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法律是有人情味的,我想,法律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在缺乏完善法条的情况下,雷院长作出毫无偏袒的抉择,真正诠释着公正的人民立场。
国际法学院费逸(2021级,饰演林瑛/陕公学生):是《立场》教会我,法治精神可以是有温度、有呼吸、会疼痛的血肉——当黄克功扣动了扳机,当陕北公学的学生们含泪朗诵刘茜的日记,我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心脏被历史叩响的回声。
国际法学院田旭原(2479班,饰演雷经天/徐利民):晓露老师说的“真听真看真感受”,学长学姐分享的“自我与角色互相成就”,让我对法律人的共情能力有了新认知。从去年的华政学生到今年的课程学员,这条“立场”之路让我触摸到法治精神的温度。
现场观众
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张若凡:在《立场》这个话剧中,我触摸到了历史上法治的生命脉络和时代温情,它们都关乎“法”,我对这部话剧所诠释的“法”亦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代青年的担当,这也告诉我们华政学子在未来面对情与理的抉择中,应当践行“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
法律学院学生窦智强:通过观看这部话剧,我懂得了我们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想这就是这部话剧所想要表达的。
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李娜:当舞台灯光照亮雷经天的身影,我忽然懂得: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守护的信仰火种——这信仰,正等着我们青年学子接过来,让它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燃烧。
华政附高学生程思越:我在看这部话剧之前,认为法律是一个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东西,可能平时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但是在看完后,就会发现法律不再是一个高高大上、飘在上面的东西,它就像是那句“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它是从人民中发展出来的。
华政附校学生谭雨辰:这部话剧很震撼,演员们演的非常真实,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对于立场的坚守做得很好。
徐浦小学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朱娜:作为一个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我们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是有法治专册的。今天来到这里观看了这场话剧,我们知道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也知道了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始终扎根于人民,以公平、公正、民主为价值内核,这样我们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徐浦小学学生阳泓宇:看完这场话剧,我明白了,法律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以后我也要做一个严格守法的人,和大家共同维护法律,维护公平正义。
来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 辑 | 罗林哈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