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我校202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师德讲坛在松江校区举行。校领导、教师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从教30周年教师代表、全体获奖教师、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做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好老师”
“做一个善良的园丁,勤劳地耕作培养,用美好的收获来酬答人民的期望。”校党委书记郭为禄引用1952年魏文伯院长的小诗表示,从“帐篷精神”到不断完善的教师荣誉体系,学校始终传承尊师重教传统,不断续写师德师风新篇章。
他回顾过去五年,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宁校区历史建筑群修缮完成,松江校区二期、凯旋路校区投入使用,新增建筑面积11.25万平方米;教师队伍增至855人,高级职称占比达59.8%,101人入选国家和上海人才计划;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55项,成立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教育法研究院牵头国家教育法典编纂研究。
郭为禄指出,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学校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改革核心聚焦四大要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服务贡献能力提升为重点;人事制度改革为支撑;财政经费投入为撬动。结合改革要求,学校明确“对接法治中国建设需求,培养高层次实践型法治人才”定位,实施“法科为主、多科融合”布局。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每位教职工都肩负育人使命。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郭为禄以“教育、改革、开放”与教职工共勉:坚守教育初心,强化实践育人,推动真实案例、实践项目进课堂;深化教学改革,直面人工智能挑战,支持“编新书、开新课、讲新话”,青年教师要抢占涉外法治、人工智能法治新赛道;扩大开放引才,破除“四唯”倾向,以“求贤若渴”姿态构建人才体系。
表彰先进树榜样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大会举行荣誉表彰仪式,校领导为从教30周年代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2024年度各类奖教金代表、2025年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优秀案例、2025年“师生同讲育人故事”征文、2025年“教师风采感人瞬间”短视频获奖者颁发证书。
获奖师生代表身着正装,精神饱满地走上主席台,接过荣誉证书,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大学老师仅有功名心是不够的,还要站在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高度,回应社会焦点问题,这是大学老师的家国情怀与学术使命。”教师代表马长山教授结合30年从教经历,强调大学教师需超越职业层面,以事业心态投身教书育人,依托平台价值实现学术突破,心怀家国情怀,回应时代需求与社会焦点。
“老师们不经意的关怀与点拨,如暖烛照亮青年迷茫的路,似涓滴润泽学生心灵,这是教书育人的集体画像。”教师代表王建新分享了自己从华政学生到思政教师的历程,回顾了老师的关怀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他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呼吁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尺,培养法治人才。
“感谢您,用智慧照亮我们的前程,用风范引领我们的人生。”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学生代表谢子岑感谢老师们的指引与陪伴,真挚的话语引发全场共鸣。
开坛论道探师德融合科研育英才
会后,师德讲坛环节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教育功臣、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应邀作“材料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实践”报告。
她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从教经历,分享了在纤维材料领域从“0到1”的创新突破历程,强调“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呼吁教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校党委副书记韩强表示,朱美芳院士的报告“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力量和教育的温度”,并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教师提出三点希望:坚守育人初心、弘扬高尚师德、勇于改革创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共同谱写华东政法大学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近日,上海市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表彰名单》,我校19位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创新研究成果入选,其中王立民教授、陆宇峰教授荣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马长山教授、胡玉鸿教授、姜涛教授荣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另有11项成果分获著作二等奖、论文二等奖及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术新锐奖。这一成绩充分彰显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也为第41个教师节献上了一份厚重贺礼。
来 源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 | 高云微 图 | 丁 芃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