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解放日报】孙煜华:探研基层法治观察点

    发稿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10

    孙煜华(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基层法治观察点,居民意见被纳入政策建议,形成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解决方案,既破解充电难题,又让群众触摸到家门口的民主,成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的缩影。

    理论之基:民主与法治的化学反应——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上海基层法治观察点实践生动诠释了二者的融合逻辑:民主为法治注入活力,法治为民主筑牢根基。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链条特性,要求人民在立法、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发挥主体作用。基层法治观察点通过调研—建议—转化—反馈闭环机制,实现民主参与常态化,既避免西方民主的形式化缺陷,又超越传统自上而下决策模式,彰显中国式民主的实质优势。

    同时,法治刚性约束可以为民主提供秩序保障。比如在处理土地流转纠纷时,基层法治观察点既收集民意,又通过标准化流程明确法律边界,确保方案合情合法,助力破解众口难调与法不责众的双重困境。

    实践之新: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的融合——

    基层法治观察工作机制为上海首创,通过在各区普遍设立基层法治观察点和法治观察员,全方位、零距离观察、感知全市各领域法治建设决策部署落地情况,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关注处理与研判回应各行各业的法治呼声,在法治轨道上更好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基层法治观察点既吸纳欧盟监察专员制度的专业性,又融入传统民本智慧,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方案。与欧盟监察专员就事论事不同,上海方案更具系统性:观察员涵盖律师、社区工作者、企业代表,建议能既专业又接地气;观察点与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国家战略深度绑定。

    从历史维度看,法治观察员角色与古代谏议大夫有相似之处,但显然有质的不同。传统谏官服务于皇权,现代观察员依托制度设计,强调对民负责,且不属于官。比如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中,观察员既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又依据民法典明确权责,让法理情有机统一。

    治理之效:从问题清单到幸福清单——

    基层法治观察点的生命力,在于将民主承诺转化为治理实效。上海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将问题清单变为群众幸福清单。

    比如,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中,观察点推动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仅在2023年,就为快递员、网约工提供法律咨询1.2万次,追回欠薪超千万元。针对企业注销难题提出的双备案制建议,被纳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惠及数万市场主体。

    它的背后,是一套精细化制度设计:市级数字化平台统筹调度,区级专项观察+项目攻坚,街镇三所联动快速响应,形成顶层设计—中层创新—基层落地的治理链条。

    未来之思:以制度创新破解治理张力——

    从运行效果看,上海基层法治观察点需直面三重挑战:一是平衡民主与法治张力,二是提升建议转化效率,三是优化治理协同性。破题之道在于:强化法治赋权,赋予观察员民主监督权,并建立前置合法性审查机制;深化治理协同,融合枫桥经验预防性与浦江经验精细化特点,推动观察点从末端解决转向源头治理;明确功能边界,主要聚焦法治疑难问题,并与人大代表联络站、市民议事厅等形成差异化互补。

    小支点撬动大治理。基层法治观察点以小而实的切口,诠释中国之治的逻辑——以民主凝聚共识,以法治规范秩序,以创新激活效能。当民主与法治实现化学反应,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终将成为人民幸福的最美一公里。

    来源于《解放日报》,2025年4月1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