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我校在圆桌会议室召开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座谈会,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校党委副书记韩强,副校长罗培新、周立志与青年教师济济一堂,深入探讨区域国别学科发展、人才建设和学生培养等问题。
郭为禄表示,近年来法学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战略变化,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势在必行。学校要做大做强法学这一“看家本领”优势学科,并且在法学的学科变革中,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在涉外法治研究院和涉外法治学院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发展。他寄希望于青年教师,在“1+N”中发挥“N”的作用,关注国家急需紧缺的研究论题,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体系通过量变达到结构性变化,也使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发展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助力中国从区域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
涉外法治学院刘岳川、法律学院关博豪、经济法学院褚涓、国际法学院李娜、知识产权学院董琪瑶、涉外法治学院贺炯结合自身在英美等国的学习经历,介绍了个人研究和对区域国别学的观察思考。青年教师提出,应当破除传统院系、选课机制、研究队伍和人才培养的障碍,更加重视实践性而不局限于原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研究视角,打破固有壁垒,落脚于国家战略,加强与对应国家的学者沟通联系,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现实优化的技术性帮助。
“要有作为才有地位,自说自话只能自生自灭。”法律学院李运杨、贺栩栩、史志强,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梁爽,知识产权学院于波,国际法学院张皎认为,要利用好上海的地缘优势,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对标相关机构和案件,加强引智项目和师资交流,打造华政特色、适应国家战略的区域国别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中,明确二外能力要求,加强出版和课程灵活性的支持力度。
法律学院于明、外语学院方芳和涉外法治研究院程迈已有一定的区域国别研究基础。于明表示,要坚持“一专多长”,做好区域国别法和其他学科交叉研究,希望更进一步成立区域国别学研究院,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方芳、程迈和政府管理学院王学军对亚非拉地区的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介绍。
叶青总结表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做专做深,整合校内、上海和全国资源,注重亚非拉地区、“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相关研究,尽快成立区域国别学研究院,作为中国看世界的平台,为国家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提供支持。
来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