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刑事法学院举办网络犯罪治理专题讲座

    发稿时间:2025-01-06浏览次数:22

     近日,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勇应邀为刑事法学院师生作“网络犯罪治理的看门人规制”专题学术讲座。刑事法学院何树彬副研究员、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检察院邵增辉副检察长、上海段和段(临港新片区)律师事务所潘国华副主任担任与谈人,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交流。讲座由刑事法学院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系主任王瑞山教授主持。

      


    单勇围绕“中国网络犯罪的新特征”和“看门人规则的构建”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讲解。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网络犯罪呈现出的低龄化、技术化、产业化等新特征,指出这些特征对现有法律体系和治理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基础上,单勇提出通过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和犯罪治理法的框架,形成“国家―看门人―用户”的双层治理结构。讲座互动环节,他耐心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围绕网络犯罪治理及相关立法开展研究。

    在与谈环节,邵增辉从司法实务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网络犯罪中“看门人”平台的法律规制问题。她指出,随着网络犯罪技术化、产业化趋势加剧,要区分违法平台和合规的“看门人”平台。她特别提到,违法平台可能涉及非法资金流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攻击、虚假信息传播等多种违法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因此,检察机关要做实案件后半篇文章,推动相关行政部门加强对各类平台监管并引导平台履行看门人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全。

    潘国华则以企业实践中的数据出境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案例对网络犯罪治理中的“看门人”角色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企业在履行“看门人”职责时,往往面临营利目标与监管义务之间的冲突,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既需要合规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又需要政府给予外部的制度保障,以实现治理效能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何树彬结合中国网络犯罪现状,探讨“看门人”理论的研究范式。他指出,面对中国网络犯罪的新态势,传统英美国家的治理经验已显不足,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契合性。“看门人”理论立足中国网络犯罪治理实践,是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论框架,能有效应对网络犯罪治理的新挑战。他认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者应该基于本国现状,探究更有解释力的本土概念和理论框架。

    王瑞山总结认为,在数智化时代,犯罪形态和治理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对传统犯罪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希望同学们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入思考、积极学习,聚焦犯罪学前沿问题的研究。


    来 源 | 刑事法学院

    编 辑 | 罗林哈    责 编 | 曹 婧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