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海法治报】“人工智能”“网络暴力”,全国高校266份调研课题角逐!这些成为热议关键词

    发稿时间:2024-11-01浏览次数:10


     

    “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我们以宅基地退出理论体系即“权利让渡—价值补偿”为分析视角,以“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区域绩效经验及优化路径”为研究对象......”

    “我们团队选取AI换脸技术应用以来的涉诉案例厘清案由分布、适用法条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分析其中7个典型案例,总结裁判逻辑和司法困境......”

    10月末的上海秋雨朦胧,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的赛场里,一场严肃紧张的调研大赛紧锣密鼓开展。

    10月26日,第四届“从法杯”全国大学生“法治中国”调研大赛总决赛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共16支队伍,围绕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人工智能时代侵权行为治理等热点话题,将来自乡土田园、实践一线的成果进行展示。记者发现,今年的参赛作品数量相较于往年大幅提升,在研究课题上,“人工智能”“数字化建设”“网络暴力”等“涉网”课题成为热议“关键词”。

    本次大赛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从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法治报社协办。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法治,课题紧扣时代脉搏

    AI数字人“复活”技术面临哪些伦理挑战?网络暴力信息如何规制?数字城市服务云平台如何发展?现场,一个个紧扣时代脉搏、关切民生的问题迎来了高校学子的发声。

    来到赛事的第四年,今年的“从法杯”有何不同?

    据大赛组委会提供信息,记者发现,本届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266份稿件,81所高校参赛,投稿数相较于去年大幅增加。同时,选手选题呈现出与司法机关、行政部门的高关联度。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手聚焦选题上,除了“社会治理”“法律权益保护”等经久不衰的话题,“人工智能法学”、“网络暴力规制”等“涉网”选题在今年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投稿数位居前列。

    对于参赛选手而言,从法杯提供了一个锻炼学习的“练兵场”。

    “课题调研期间,我们小伙伴在运营公众号时,因为用了一张本校校园的网图,就遭到了起诉。”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参赛选手胡建鑫告诉记者。巧合的是,他们小组本次参赛的课题正是以“著作权领域批量维权的治理”为例,研究数字法院如何助推社会治理转型。面对送上门的研究对象,“我们成员专门跟他沟通,重点研究,得到了一份一手的调研材料”,胡建鑫说道。

    虽然尚未走出象牙塔,同学们调研的“素材库”却也不含糊。

    胡建鑫和其他9个小组同伴围绕时空、诉讼标的额、具体案由以及主体等方面,对某法院32062个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进行基础画像,“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最终,针对商业化批量维权的现象,小组成员们渐渐总结出了四个指标来初步认定原告是不是所谓的“版权流氓”。“包括原告与律师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原告与律师二者较为一致的活跃度、是否‘流水线’式制造诉讼,在前三个指标认定批量维权的基础之上,再借助指标四——异常的权利转让最终判定‘商业化’批量维权。”

    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法学专业、社会学专业的小伙伴们各自发挥所长。“社会学专业的同学在分析问题的视角上更为全面,可以深挖原告与律师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法学专业的同学则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在问题分析、对策建议上提出了宝贵意见。”胡建鑫表示。

    “同学们做出的成果超出我的预料”。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韩振文指导的课题“‘共享法庭+市场化解纷’协同机制的现状检视与路径优化”,获得了本次大赛本科生组特等奖。

    从预先规划到实地调研、再到落于纸面,韩振文给予了同学们细致的指导。“也会建议同学们拉计算机、统计学专业的同学参与,一起完成回归分析等内容。”在指导过程中,韩振文发现,同学们的问题意识非常强烈。“站在多元解纷司法为民视角,去审视“共享法庭+市场化解纷”协同治理机制是否带来真正便利、协同的痛点难点在哪里、哪些方面需要优化”。同时,调研过程也付出不少心血。“数字司法公益团队三年多的跟踪调研,为了获取一手的宝贵调研资料,打车两个小时赶往共享法庭的起源地——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以及对杭州互联网法院、上城区九堡法庭法官、专职调解员围绕市场化调解进行深度访谈等。”“团队成员指导的研究生张思雨所写共享法庭毕业论文获得浙江工商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希望同学们能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参赛选手调研的分析方法、方式非常全面,例如运用了大数据分析模型等。其次,不少调研观点中涌现出创新点。”司法部法治调研局规划处处长龙新告诉记者,“调研坚持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为完善法律实施当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实际上,“从法杯”也是一个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训练营”。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李峰表示,“‘从法杯’的举办也是践行两办意见、学校‘法学一流,多科融合’定位的举措之一,有助于促进同学们对法治中国的理解,提升责任意识。”

    本次大赛本科生组评委之一的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超然表示,首先,同学们的选题都非常具有问题意识,反映了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同学们既“从内往外看”,从中国本土问题出发,也“从下往上看”,从细微之处反思问题如何解决。“参加‘从法杯’调研活动,对同学们而言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帮助大家把法学学问不断做扎实,对社会的学问也更加了解。”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什么作品能够脱颖而出?

    本次大赛颁奖嘉宾之一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高佳运总结了四个“真”,“在选题上要发现‘真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要进行‘真深入’,在数据处理时要力求‘真全面’,在提出对策时要做到‘真可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在数字时代,尤其是在法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法律人真正的价值和本领必须体现在经验的积累中、法治的实践中和人文的关怀中,而非照搬法律文义、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如此才能掌握法律的精髓和法治的精神,这些都是AI等现代技术所无法取代的。”高佳运表示。

    “通过“从法杯”这个‘第二课堂’,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调研痛点问题,接触真实案例,切身体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如何一起推进’,‘法治作用如何体现’。”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表示,“通过这样的平台,同学们到实践中去检验学习成果、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概念、构建认识事物的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开创了法治人才、社会治理人才育人模式的创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调查研究是基础,同学们通过法治调研大赛,更好地丰富法治实践,这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龙新表示。

    (来源:上海法治报2024-11-01记者| 谢钱钱 王葳然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