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9月13日电(记者 孙青)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40金27银24铜的辉煌战绩并列金牌榜第一。这场体育盛事不仅是对运动员极限挑战的见证,也是对体育法治的一次集中检验。9月11日下午,第三期海上体育法治沙龙“巴黎奥运与体育法治”论坛活动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举行,论坛就体育纠纷解决的角度看奥运,探讨巴黎奥运会临时仲裁发挥的作用和体育法治的重要性。
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仲裁员聘任委员会主任委员卢松教授是巴黎奥运会国际体育仲裁院(CAS)临时仲裁庭中唯一一位中国籍仲裁员,他具体介绍了巴黎奥运会临时仲裁庭组成情况、奥运会临时仲裁程序规则和典型案件,并结合自身仲裁经历提炼了国际体育临时仲裁案件的处理原则及处理方式。他指出,奥运会期间的仲裁具有特殊性,要求仲裁员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公正裁决,这不仅考验了法律专业技能,还考验了心理和体力。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教授结合法治视角指出,奥运会临时仲裁不仅体现了高度的涉外性、技术性和时效性,更是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熟悉国际体育仲裁和法律事务的人才尤为重要。对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一国家战略任务,必须加强开放办学和跨领域交流。
华东政法大学中外法律文献中心副主任黄紫红主持“巴黎奥运与体育法治”主题论坛,她回顾了巴黎奥运会的成绩与突破,强调体育法治对于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她表示,体育天然伴有“道德”和“规则”属性,公平竞争是体育竞技之魂,体育仲裁是争议解决关键,而人才培养则是体育事业和体育法治之基。希望通过“海上体育法治沙龙”平台协同联动推动体育法治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加强涉外体育法治人才培养,共襄中国体育法治发展。
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卫新、华东政法大学体育部主任胡汨共同主持圆桌交流环节,嘉宾围绕国际体育仲裁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员吴炜分享了索契冬奥会仲裁参与案例,以及对国际体育仲裁、奥运会仲裁如何借鉴到中国体育仲裁的思考。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法学》副主编、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袁发强分享了关于体育赛事特别仲裁非临时仲裁的见解,提出结合人才培养加强相关专业建设的倡议。上海政法学院体育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向会英分享了国际体育仲裁院临时仲裁庭发展情况。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就体育法治的多个维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该论坛由华东政法大学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体育部、国际法学院承办,并与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体育法治领域的专家、仲裁员、律师等8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来源于:新华社,2024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