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开设普法宣讲会、设计校园伤害纠纷庭审剧本……炎炎夏日,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大学生化身“小老师”,走进松江区的校园与社区,通过开展5场兼具法律知识与趣味创新的“普法课堂”,在青少年们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法治的种子。
互动新模式 开设趣味普法课堂
暑假里,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携手方松司法所开展2024年度青少年普法夏令营系列活动。大学生“小老师”们在每一次课堂中都融入了自己的巧思,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的课堂互动环节,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送‘典’进校园”课堂中,普法小老师针对初中生设计了教案任务单,内容涉及“初中生直播打赏”“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等青少年身边发生的常见情境,随着讲授的进行组织小组讨论,让小朋友们合作完成教案上的三项任务。课堂设计者焦月梅同学说:“这样的互动模式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能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深刻记忆。”
在“小手护家园”课堂中,普法小老师们则鼓励小朋友们以画笔为媒,将各自对课程内容中“反对家庭暴力”以及“未成年维权与家庭保护”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色彩斑斓的画卷之中。小老师在现场对孩子们进行逐一指导,提供多种法治元素帮助他们完成绘画。在“法填消费‘坑’,众护少年权”课堂中,大学生“小老师”又将问答环节玩出了新花样。小老师们设计了网络游戏充值、直播平台打赏、网络购物三个情景,将课堂讲授的知识串联其中。模拟情景增强了小朋友们的代入感,分组抢答获得积分赢取奖励的模式也使他们踊跃参与,由此也进一步巩固了宣讲环节中的相关法律知识。
面对三到五年级的小朋友们,为了将在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在“小手护家园”和“相邻关系知多少”课堂中,大学生“小老师”又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许多趣味法律案例,除了生动的案例,普法小老师们还拍摄制作了许多情景剧短视频,在课堂中间穿插播放。
多元实践活动 带来“沉浸式”模法体验
“法律对普通群众有一定的门槛,尤其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普法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次成功的课堂实践让我意识到,在未来,我们会更努力地将普法工作与受众群体的特点相结合,让他们学到真正能帮助自己的法律知识。”主讲“小老师”任念泽信心满满。
在“揭开法庭的神秘面纱”课程中,沉浸式的法庭角色扮演是最大的亮点。大学生“小老师”们在课前精心准备了一起校园伤害纠纷的庭审剧本,设计了审判员、被告、原告、法警、书记员等共计11种角色。通过多阶段演绎,孩子们身临法庭之境,亲身体验了法律的威严与公正。
作为这次模拟法庭的主持人,大学生侯嘉说:“每个小演员都在非常认真地朗读他们的台词,在旁边小老师的提醒下,每个小演员都特别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每个小朋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我们共同揭开了法庭神秘的面纱,把这样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活动演绎出来。”
这样的实践活动巧妙地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不仅让小朋友们对法庭这一神圣之地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种子。侯嘉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令他们印象深刻,潜移默化中将剧本中蕴含的法庭知识和规则意识运用到生活中,成为遵守规则的小公民。
希望青少年增长相关法律知识,更好地解决身边可能遇到的问题,保障自己的权利,同时,通过不同的课堂形式激发青少年对法律的热情,这正是夏令营的开设初衷。
(来源:青年报,记者刘昕璐,202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