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认真落实最高检、市检察院关于积极融入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深入推进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的要求,近日,我校与静安区检察院共同举办“检察涉外法治工作实践与展望”专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专题研讨会。
我校校长叶青,静安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董学华,静安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陈瑜栋出席,我校社会协同合作处处长虞浔和专家学者,静安区检察院涉外法治工作相关课题负责人,“静英”检察涉外法治工作团队成员参会。会议由静安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马玮玮、黄娟主持。
叶青希望各位专业导师在后续工作中,要当好导师,利用好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当好检察涉外法治工作的专业导师。用好资源,静安区检察院有着丰富的案件资源,是理论研究的鲜活素材,双方可以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做好课题,深度参与、协力推进当前已有的6项课题,做好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工作。创好品牌,打造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董学华回顾了七年来双方一体推进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外向型程度高,要进一步深化检校合作,坚持调研先行,在理论研究上充分发挥检校优势,充分吸纳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在专业导师的鼎力支持下,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推动成果转化。坚持能动实践,在涉外履职上有效凝聚检校合力,力争形成一批涉外工作范式与指引,办理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涉外典型案件。坚持强化培训,在人才共育上全面整合检校资源,共同设计优质课程、加强高层次培训,努力锻造一支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人才队伍。
陈瑜栋肯定了静安区检察院近年来的涉外法治探索工作,指出要以更高的站位,强化涉外法治使命意识,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先行探索涉外法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要以更实的举措,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借助华政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一批区政法机关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要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区法学会将和华政协力推进法学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成果转化。
虞浔介绍了协议内容,检校双方将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重点围绕学术研讨、专家咨询、研修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叶青、董学华共同签订《涉外法治工作专项合作协议》。双方继2017年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时隔七年,再次签署专项合作协议,正式开启检校合作2.0版本。
董学华为我校7位专家学者颁发“专业导师”聘书。据悉,专业导师将持续提供理论指导,检察院则立足办案实践积极探索,协力推进检察涉外法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良性互动。
签约仪式后,我校与静安区检察院举行研讨会。研讨会从检察涉外法治工作融合履职的实践与展望出发,聚焦金融、网络、知产、境外涉案财产处置、人才培养等切口,对6项拟开展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讨。检察院课题负责人逐一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框架,与会专家学者分别点评指导,并对检察涉外法治概念的内涵外延、理念更新、制度机制、经验转化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为课题研究“提灯引路”。
来 源 | 社会协同合作处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