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文汇报】贾萍:赋能劳动教育培养急需人才

    发稿时间:2024-04-22浏览次数:10

     贾萍(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高校的教学条件、内容、环境、人员等方面存在集约性构成和周期性特点,在快速响应科技前沿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劳动教育则具有融合性、灵活性、前沿性、敏捷性特征,能够及时有效回应生产要素新变革。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对标新要求加快劳动教育转型,要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加快探索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社会主义劳动者。

    筑牢新思想指导根基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加快转型。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理性过度膨胀和劳动异化也对劳动教育价值产生了深刻影响,需要在新场域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机统一。在全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有形的劳动教育形式要更加侧重于无形的劳动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品质,既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更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对标新需要完善模式

    及时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模式的变革,要主动对标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把握立和破的辩证关系。新兴科学技术载体的转换,带来劳动形态、劳动分工的变化,使得劳动主体性、时间性、空间性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既包括一般意义上共性的创新、创造、创业素养的涵育,也指向国家急需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培养模式上,要重点在劳动教育的融合性上进一步发力,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产教结合,让大学生站在新质生产力前沿,听见时代声音,感受时代之变,提高新认知;融入科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劳动闪耀时代之光,提高创新能力;融入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加快构建适应社会需要、学科发展、技术前沿进行分级分类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集成性、体系性发展,建设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展体系。

    抓住新变化做好保障

    从教育场景和师资储备上看,要重视智能化场景应用,增加智能化应用条件的投入,以智能化时代的劳动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注重高校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师资储备,以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强化教师劳动教育数字化素养提升。高校应积极探索数字劳动的虚拟仿真模型,建立数字劳动应用场景,重视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劳动教育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强化学生对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要注重教师数字劳动素养教育,开展有组织的专题教学培训、有组织的数字劳动科教融合项目,构造一个与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实现教师数字劳动素养的内涵式发展。

    (来源于:文汇报,2024-04-2207 | 论苑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