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划大局、成就大事。”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根本,全面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华政力量。1月19日-20日,我校召开2024春季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研讨会,对照高等教育新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文件要求,聚焦学科专业结构、科研范式变革、人才引进培育、优化资源配置等改革中心工作,摸清家底、查摆问题、凝聚共识,高效进行“头脑风暴”,进一步明晰学校未来改革发展方向,以全面推进一流政法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会前,校党委多次召开调研会、专题会,研究会议主题、讨论会议筹备等各项工作。校党委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党员代表、党外人士代表、教职工代表等参加会议。
“全校干部教师要准确识变、主动思变、科学求变。”校党委书记郭为禄的讲话开宗明义表达主题,围绕“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畅谈了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三个问题,号召全校干部教师边干边学、边干边摸索,在推进中明晰、在实践中深化各项改革发展工作。
“我们要始终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就是把华政的发展放在国家和上海的战略定位中来谋划。”郭为禄指出,这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为,也是一流政法大学必须有的气魄和格局;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的现实需要。
对于“怎么办”,他强调“两组关系”和“三个环节”。关于“立”和“破”,要通过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功能重塑,推动实现高质量的“立”。同时实现两个“破”,向内打破,建立起搭建大平台、合作大项目、形成大成果的思维模式和创新合作机制;向外突破,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在支撑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展现新作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关于“稳”和“进”,“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胸襟来看待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主动求“进”。
围绕“识变、思变、求变”三个环节,郭为禄指出要增长识变之智,把握新趋势顺势而为。关键是走出思想认识的“舒适区”,走出“误区”和“盲区”,始终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同时用好资源配置“巧实力”。
要涵养思变之勇,紧扣新定位奋力一跳。珍惜优良传统但不固步自封,强化传统优势但不画地为牢。既要保持学校在已经先行领域的领先优势,也要放大在重点布局领域的现有优势,还要挖掘潜在优势,追赶先行领域。
要掌握求变之方,直面新问题逆势而进。学校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放大“坐标系”、找准“参照系”,全面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明确改革思路、谋定改革任务后,关键是要抓落实。”郭为禄强调关键是聚焦四个方面综合施策。一是抓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提升贡献能级。统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就要做好“加减法”,调优存量、做优增量。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实施学科专业“攀峰”行动;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知识体系创新;理好“引与导”的关系,优化学位点布局。
二是抓拔尖创新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落实根本任务。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必须把提高育人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对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培养方案、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实践导向”。
三是抓引进培育并举,优化人才资源供给。要继续重点抓好引进、培育、使用三个环节。“引”要放眼全球,引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优秀青年人才;“育”要着眼长远,构建梯次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体系;“用”要放开手脚,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四是抓资源配置统筹优化,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要对标对表,进一步优化完善学校分类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进一步发挥分类评价结果的激励功能,引导各单位对发展目标再定位、办学特色再审视,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争不一定有,不争肯定没有,争可能有。”郭为禄最后强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主动向改革聚焦、主动为大局聚力,牢牢抓住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希望大家都能跑出2024开局起步的快节奏和加速度,以更大力度跃升突破。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走向深化,是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作学校改革发展工作报告,指出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征,紧抓十年窗口期,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
他围绕科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与人事工作等三部分中心工作展开报告,从国家战略指引和工作整体情况、问题与挑战、改革方向和举措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具体而深入地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提出对策。
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方面。要推进省部共建、法学综合实力迈上A+、聚焦5大重点方向推进法学学科建设、打造“两个国家人文社科基地”、打造学科集群平台、推进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结构调整。
在学术科研方面。针对高级别科研项目、高质量学术论文和智库平台建设,他提出要加强在研重大项目管理、加大培育力度、出台相关办法、推动创新团队、完善机制程序、遴选“代表作”、搭建青年研究者平台、“聚协认奖”四个关键字等举措办法。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改革专业供给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深度改革;要转变思想观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创建阶梯性培育机制,分层建设教学团队;要优化研究生培养规模、结构和路径;要进一步明确学科的国际化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人才人事工作方面。要稳步扩大师资规模、持续优化师资规模结构;统筹实施战略人才梯队构建工程;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管理服务人员分类多元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信息化对人才工作的服务保障水平。
会上,上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秘书长林炊利应邀作“关于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1+10’政策落实的思考”主题报告,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作了全面客观的分析研判。他具体谈了“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提高对改革的重视”“走出事不关己的误解,强化对任务的对表”“走出‘等靠要’的误区,强化内生动力”等三个方面,强调高校是落实“一个《意见》+十大专项计划”责任主体,要自觉把学校发展“小循环”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循环”,增强内生动力,把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分组讨论环节,四个小组围绕大会四个议题进行两场讨论,积极对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找差距、提建议,解放思想、畅所欲言,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满洪杰、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务处处长洪冬英和人事处处长季奎明等四位组长分别发言汇报讨论情况。
副校长罗培新、周立志、韩强围绕四个小组研讨情况进行专项总结汇报,进一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从思想到战略、从战略到目标、从目标到举措,进一步明晰了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达到了凝心聚力、开拓奋进的预期效果。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会后传达了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十二届市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强调各二级党组织、各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李馥华 图|高云微
编辑|罗林哈 责编|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