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我校举行《华政的故事——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新书首发式

    发稿时间:2022-10-05浏览次数:592

    928日,为庆祝我校建校70周年,《华政的故事》新书首发式在长宁校区进行。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



    校长叶青、党委副书记唐波、副校长韩强,西北大学副校长王健,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法治日报》法学院专刊主编蒋安杰,上海市社联原党组书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沈国民,我校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何勤华,商务印书馆编审王兰萍等五十余位嘉宾出席首发式。我校科研处处长陆宇峰主持仪式。



    华东政法大学是共和国法治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华政的故事》书中涉及我校1952年复校的群英谱和松江校区的建设等内容,文字辅以大量历史人物、风景、建筑的图片,全方位呈现出一幅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长卷。

    唐波在致辞中介绍《华政的故事》是一部记录华政校史的随笔集,从华政的诞生讲到华政的传承、成长和曲折,再到华政的复兴和第二次复校,最后是开辟松江校区的新篇章。书中涉及故事人物近百位、关联著名大学近十所,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事件、在时空的穿梭中凝练了中国政法教育伟大事业的一个缩影。《华政的故事》是由我校原校长何勤华教授精心选材、铺陈叙事、一气呵成。何勤华是我校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以亲历者的朴实真切,更以国家文明发展前瞻与未来的期许视角,全景式地讲述着发生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里的故事,其中闪烁着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忠于人民、保障人权的理想和信念。



    陆宇峰代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藏春致贺辞,他谈到,我校诞生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与共和国法治同步成长。何勤华教授所著《华政的故事》讲述了我校的校史与华政人的故事,通过华政这所法科大学70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法治建设不平凡的进程。《华政的故事》记录的不仅仅是华政的校史,更是对1952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教育所走过历史的鲜活记录。



    会议连线了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他认为《华政的故事》不仅丰富了华政的办学历史更在促进共和国法治教育史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还连线商务印书馆编审王兰萍,王兰萍作为华政的校友以及本书的出版编审,讲述了我校的红色基因,回忆了雷经天校长等华政人的优秀事迹,感叹华政人一代代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华政精神。



    首发式现场,伴随着悠扬的华政校歌,叶青与何勤华两位新老校长举行了赠书仪式。



    叶青发表总结讲话表示,《华政的故事》的出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华政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新中国法学的教育史,更是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华政的故事》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榜样意义,本书的作者、我校原校长何勤华教授,多年来笔耕不辍,学术高产,卸任校长职务后,仍然奋战在学术一线;何老师砥砺奋进向法治,拳拳之心为教育,他无疑是广大华政学子学习的榜样。《华政的故事》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书中所收录的各篇小故事,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回顾了我校这70年不平凡的历程,体现了历代华政人为推进共和国的法治建设不屈不挠永远奋进的坚强毅力。


    首发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就《华政的故事》进行座谈交流,围绕《华政的故事》创作渊源、历史和现实意义、近现代法治教育史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



    座谈会首先由作者何勤华教授介绍本书的写作情况。何勤华讲述了写作本书的缘起和在写作过程中采取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分别是查阅档案、参考已有校史及回忆录、对老校友进行访谈、现场拍照取证。他对成书过程中来自华政档案馆、法律史团队、商务印书馆及《法治日报》的倾情帮助表示深切的感谢,他表示,《华政的故事》从创作到面世,是广大校友共同协力的成果。

    王健教授以线上的方式参与了座谈会。王健教授指出,《华政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和细节回顾了华政建校七十多年发展演变的过程,建立在严谨的档案文献基础之上,进行了严格的考证,是珍贵的资料,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夏红教授从两个维度发表了对本书的观点。从个人角度上而言,陈教授曾多次来访华政校园,《华政的故事》更加完整地还原了华政园的历史;从学科宏观角度上来说,本书是共和国法制建设的缩影,它提醒我们铭记法治艰辛,守望法治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家红指出,《华政的故事》对华政不平凡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何老师对母校的拳拳赤子之情令人感动。并指出,近现代法学教育史是现代化法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进程,其独特的发生轨迹,深受整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具有法学教育的普遍规律,本书的成书具有极高的标本价值和典型意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朋在与会中指出,本书的出版拉近了法学教育研究圈,增强了对法学教育的整体认知,同时增补了很多知识。本书特点真实,运用相关档案史料,珍贵记录了法学片段,全景化了解法学教育的细节,并进行比对、分析、考证,带来史实上的启发和感悟。在叙述中提供了华政的微观个案,也是一部校史、一部校志,在育人方面意义深远,体现了中国法治建设法律教育的曲折历程,也为研究法律教育史提供了范式和方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新宇谈到,何老师倾力写作的《华政的故事》让他有三点深刻的感受:一期一会,笔尖流露真感情;图文并茂,法史传承真史料;连载成集,报刊专书两相宜。



    同济大学蒋晓伟教授对我校发展进行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华政的腾飞始于20世纪90年代,采用高校对内对外并重的模式,真正开辟了现代法学教育。华东政法大学在第三次法学学科评估时就跻身于全国前五的名次,成为上海法学学科的龙头,上海法学学科教育的领头羊。



    上海市社联原党组书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沈国明谈到,在《华政的故事》连载时期,他就对本书内容持续关注。他认为《华政的故事》记载了华政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的缩影,华政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华政在早期条件艰苦、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法学人才,华政今天的成就与一代代华政人持续的努力分不开。同时,本书史料翔实可靠,是当代法制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乡土教材的重要成果,可以借此机会推动一系列乡土教材的出现,成为可以开辟的领域,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复旦大学王伟教授在座谈会上为新书首发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何勤华老师在新著《华政的故事》中,有专门提到韩来璧先生。王伟教授珍藏有两封信札,是韩来璧先生写给北大法律系李志敏先生的,是当时何勤华教授身为北大四年级法学本科生时,报考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回信。王伟教授指出,转眼四十余年过去,何勤华老师已承袭师志,实现了华政复兴的梦想。韩来璧先生致李志敏先生的两封信札,涉及华政、北大、人大三校,关系到新中国培养的两代法律学人,内容涵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十余年,构成中国法律教育独特的史料文献。



    南京大学张仁善教授在座谈中首先回忆了自己与何勤华老师、与华政的渊源。其次,他认为《华政的故事》一书,是一本华政法律学人、法学教育的实录,包含丰富、珍贵的资料。并且,他认为本书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是当代法学教育史的真实记录。何老师曾就读于北大、华政,从事法律史专业研究,后在华政任教、任职等独特经历,使本书具有真实性、全面性、连贯性,内容图文并茂,具有生动性、可读性、趣味性。



    我校原副校长、功勋教授王立民在座谈会中对本书作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华政的故事》顺利出版很有意义,此举是创新之作,将校史和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史结合起来。此外,他认为本书的写作风格与何校长的学术研究风格一脉相承。何勤华老师向来注重对法学家的个人研究,如《20世纪的日本法学》《中国法学史》等书中,都有大量对法学家的研究,文风朴实亲和,生动自由。



    我校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童西荣从工作伙伴角度,对《华政的故事》进行了补充。童西荣指出,本书的成功与何勤华老师优秀的个人品质密不可分。何勤华老师讲课风格引人入胜,潜心做真学问;为人心胸开阔,坦率真诚。同时他认为,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软实力,在华政的建设历程中,仍有很多流离于书外的感人故事。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就是支撑华政走到今天的软实力。



    我校功勋教授徐建认为,《华政的故事》在成书过程中与知名校友的访谈,抢救了一部分很难得的资料;其次,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法学教育史的补缺。从书中记载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法学教育史一步步发展的不易。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编委会副主任刘桂明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与华政的独特缘分,表达自己有幸成为《华政的故事》见证者的喜悦。同时,《华政的故事》一书也是新中国法制教育发展史的见证者、传承者。



    我校法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秀清教授总结发言谈到,《华政的故事》一书倾注了何勤华老师多年的心血,也是一部峥嵘岁月史,充满了激情和温情。通过《华政的故事》一书的成书,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凝聚了华政法律团队的精气神。《华政的故事》将校史与新中国法学学科建设史结合起来,是国内此类书籍出版的首创。《华政的故事》中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这段历史变得厚重,进行了立体化呈现。这不仅是对1952年建校以来校史的总结,也翻开了我校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