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涉外法律服务40年回顾与发展论坛暨上海涉外法律评估指数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我校副校长韩强教授致辞指出,论坛既是为更好地提升上海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提升涉外法律服务专业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也是我校涉外法治教育科研方面的积极探索。
主题研讨环节,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煜华副教授介绍了调研项目的进展和需求。多位来自司法机关、法学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领域的专家和法律从业者就“上海市涉外司法体系建设”和“上海市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两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郭秀丽表示,浦东是全国法律服务制度的开放地,也是全国涉外法律服务资源的聚集地,浦东充分利用中央立法授权,可纵观全球。对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必须具备的一些核心要素,浦东法律服务业的地位和整体能级仍然相对较弱,涉外法律服务的优势不够明显,但浦东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浦东区司法局将对标国际一流和最高标准,依托重大国家战略优势支撑,围绕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做强做优法律服务业,为法律服务高水平改革开放探路破局。
上海法学会海事海商研究会秘书长沈军从海事审判领域涉外法治的意义和价值、海事司法实践中国涉外法治的现状、海事司法领域有关涉外法治动态实践以及将来涉外法治需要努力的方向四个方面进行交流。
上海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毛文瑾认为,之所以构建与上海城市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清晰、保障有力、要素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保障上海改革开放重大任务,提升上海世界影响力能级,出发点有三个方面:从国际环境看,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是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主动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历史任务;从全国来看,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优势凸显,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必须抓住本轮机遇发挥优势特色,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新路径;从法律服务自身规律来看,高质量国际化的法律服务必然会促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速促进上海成为国际化的法律服务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牵引,提升上海的开放性和引领性。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高佳运从涉外刑事审判、涉外民商事审判和涉外仲裁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目前存在困难和当前我国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强调将积极采取创新涉外案件审判机制、提高涉外纠纷的审判质效等措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秘书长王东华指出,要明确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和意义,提高这份评价指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上海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汪怡群从储备力量、专业能力、产品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上海仲裁委员会的建设发展情况。她建议评估指数需要重视法商融合,法律服务只是争端解决的一个环节,真正的争端解决要融入到商事整体的考虑过程当中。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杨光认为,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将进一步为上海的开放和发展保驾护航,国际商事中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它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离不开活跃的商事交易,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将为推进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设不断努力。
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业务拓展部部长、会员服务部副部长高虹,上海市律协外事委副主任史军,上海市临港公证处副主任、上海市公证协会争议化解和投诉处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宇明,圣戈班(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总法律顾问冯晓炬,炜衡律师事务所全国涉外业务负责人章晓科,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清华,浩天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姚约茜,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潘维力等纷纷发言讨论,建言献策。
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总结指出,法律服务发展和涉外经济发展是相互推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本次参会者来源领域多元广泛,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意见,希望大家能够提供更多的真知灼见,一起洞察趋势,更好地夯实专业,提升上海市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共筑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