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我校在松江校区尚法厅举办原创大型话剧《立场》演后分享会。师生围坐一起畅谈青春梦想、法治信仰和教育理想。校党委书记郭为禄、党委副书记唐波,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立场》主创团队和主演代表出席。分享会由政府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马俊主持。
与会嘉宾围绕话剧《立场》的创作过程、剧本人物形象的塑造、排演台前幕后的故事、作品呈现的价值意蕴等主题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延伸话剧创排内涵,探索如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路径,高质量推动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弘扬,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更丰富、更生动、更立体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郭为禄以创作者和出品人的身份,分享了从音乐剧到话剧的创作初衷、选取雷经天审黄克功案的动因、剧中设置三次“跪”的价值思考,以及更名《立场》的灵感和意义。他指出,《立场》属于学生、属于学校、属于上海、属于中国法律人,雷经天用一生教会我们用大学精神引领塑造社会的精神、国家民族的精神,讲好“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党史中的法治故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时代之问的最好回答。他勉励同学们,《立场》最好的演员永远是华政学生,希望依托话剧《立场》,进一步打造剧社,深挖党史故事,点燃青春热情,传承法治精神,以《立场》展览和巡演为契机,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宋宝珍高度肯定了话剧《立场》的思想意义和戏剧课程的教育价值。她通过对话剧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剧情发展的细致分析,认为《立场》深度阐述了党的立场、人民立场、革命立场、法治立场和时代立场。她指出,戏剧是人性的实验室,教会人语言的表达、行为的训练,更教会人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如何负责。华政开展戏剧教育、出品话剧《立场》、登台国家大剧院,是了不起的历史时刻记录,是“青春遇上戏剧”产生的奇迹。法学生思维强、逻辑好,通过戏剧艺术的学习,能更好地体察人情、人性、人格尊严,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塑造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地信守法律精神、坚守法治立场。
话剧《立场》制作人、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石春轩子结合四年来从话剧《雷经天》到《立场》、从专业版到青春版再到专业版的创排过程,阐述了用当代视野、中国风格打造同学们喜欢、年轻人动容的话剧的创作初心。话剧《立场》编剧、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思介绍了参与创作的经历和感受,分享了历史故事中的“实”与“虚”、创排过程中的“情”与“理”,鼓励学生以思辨角度去理解剧本中的情感表达。文伯书院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吴晓露从戏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出发,表达了授课和排演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学共情共成长的心路历程。党委宣传部部长虞潇浩表示,《立场》登台国家大剧院的话剧,创作初心始终围绕学校和课堂。他从雷经天院长的日记手稿切入,认为《立场》是从法治历史和艺术视角与学生进行对话,希望作为“第一批种子”的青春版话剧学生演员们能成为《立场》未来最重要的力量。
话剧《立场》导演、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副主任汪起正分享了沉浸式课堂和高标准排练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他用“共融、共通、共情”等关键词表达了对《立场》剧组华政人的身份认同感。“雷经天”扮演者贺彬介绍了《立场》中重要台词的改编初衷和表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李国璋”扮演者路晨分享了以华政校友身份参演《立场》、打磨人物、塑造形象的内心感受。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代表文伯书院感谢校内外专家、领导对青春版《立场》的指导和支持。她认为,三年九场校内外的成功演出经历,对所有参与其中的师生而言,都是人生的财富、成长的底气。
唐波向与会专家对话剧《立场》创排和演出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演职团队表示诚挚慰问。她指出,从延安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从舞台到讲台,从课堂到剧场,从行动到坚定我们的信仰,话剧《立场》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已然成为擦亮华政特色、上海品牌的红色法治文化名片。学校将继续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做好课程思政大文章,把握好历史、当下和未来,结合好理论性、专业性、生动性,做党史文化、法治文化、校园文化传播的主人翁、亲历者和传承者。
郭为禄为宋宝珍颁发了文伯书院兼职教授聘书。唐波为路晨颁发了文伯书院艺术教育指导教师聘书。与会专家、嘉宾与学生代表还围绕历史故事的创作手法、党史素材的文学转化、非专业演员的情感融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亲切的交流。档案馆馆长蒋叶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焦佳,团委书记张晶星,文伯书院领导班子、《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课程团队、青春版《立场》剧组成员以及各学院学生代表等近一百人参会。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伯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