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与静安区司法局、静安区律工委合作举办的“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总结及展望会议,在我校长宁区交谊楼举行。
会上,我校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伍巧芳教授代表学校对静安区司法局、静安区律工委及各家律师事务所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教育部肯定了我校优异的法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学生方面的经验,将“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法学教育项目交由我校承办。承办至今,我校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采取学校与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合作的形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模式。她对项目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平台,积极主动向律所老师请教,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静安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吕平对前四届“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进行总结和赞扬,重申本项目的初衷:积极配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总体外交布局,培养法律专业领域的知华友华人才,搭建国际法律人才交融共进的桥梁和平台。
上海市律师协会静安区工作委员会代表、君伦律师事务所丁德应律师提到,“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作为静安区三大特色涉外项目之一,帮助静安区律工委再次荣获“上海律师行业贡献奖”。他也基于往届经验,和其他实践项目的切身体会,提出实践内容清单化和实践效果更长效。
静安区律师事务所代表、国浩律师事务所管建军律师表示在“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中与来自各国各地的学生进行法律相关交流是极其特别的体验,意义非凡。
律所指导老师代表、锦赋律师事务所邵开俊律师表达了与留学生结下深厚的友谊,学习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法律专业知识的期望,也期待通过本项目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国法治声音。
我校蒙古籍学生BANDI BUJLKHAM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期待加入“实践基地”,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加强对中国法律实务的了解。在自由讨论阶段,老师和同学们踊跃交流,一致认为世界各国须在经济、贸易以及法律实务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为重启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旨在通过校所合作,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加深我校来华国际学生对中国法律实践的理解,从而搭建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培育国际法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发展。
我校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静安区司法局、静安区律工委代表、国浩律师事务所、锦赋律师事务所等十家律师事务所代表出席会议。我校中国对外经贸法硕士项目的多名国际学生参会。
来源|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