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原创大型话剧《立场》在国家大剧院火热公演之际,11月4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司法局指导,我校在京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专题座谈会。
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市教委和我校等单位30余位领导、专家和师生参加座谈会。
与会嘉宾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教育界如何更好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进一步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红色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讲好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故事等鲜活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和路径,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通起来,更高质量推动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弘扬、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更丰富、更生动、更立体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话剧《立场》展现了华政对利用好校史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基因的重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彰显红色法治精神的一部非常好的剧作。”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谈到。他认为,《立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宪法宪治,重视与民生相关的法治建设,真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对领导严格要求的法治精神。全剧贯穿着民主和平等意识,为观演者和建设法治中国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对广大干部、党员和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教材,为宣传好中国法治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题材和材料。
毛泽东同志在给主审雷经天写信时提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成为从严治党的经典论述,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的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思想渊源。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表示,“话剧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举在头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法治初心和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有力印证了‘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法’是真正符合国情,得到人民拥护的法治,深刻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新的文化使命’。” 他评价,《立场》把故事讲生动了,把彻底的法治讲彻底了,把坚定的立场讲坚定了,堪称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的精品力作。
“大家都说好的剧,才是真正的好剧!华东政法大学打造的《立场》,对国家法治教育、思政教育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增强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方面可圈可点。”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观看演出后深受感动。他认为,话剧牢牢把握了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让党的革命史、早期法制建设史和红色法治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成为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法治信仰、人民情怀的重要精神养料。他强调在法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要继续加强对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弘扬、研究阐释,“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鲜明底色”。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肯定了近年来我校积极践行法治文化建设责任使命,围绕“雷经天”主题持续推出的多个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策展活动。他表示,《立场》将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结合,是继承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的务实之举,为上海高校探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元化路径作出表率。华政在挖掘、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方面持续发力,最终话剧登上国家大剧院成功公演具有深远意义,实现了作品价值和内涵的升级。希望华政继续勇担传承和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的重要使命,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有利文化条件和强大精神动力。
三年来,从讲台到舞台、从课堂到剧场、从上海到北京,我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为这部剧倾注了太多感情。这部剧实际上就是要回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问,回答“为什么学习法学,做一个怎样的法律人”的追问。郭为禄说:“这是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中国法治文化故事的实际行动,也是我们发掘学校红色教育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郭为禄心中,《立场》最好的演员永远是华政的学生,最让他感动的是学生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感情。“做有感情的教育、有立场的教育、有创造力的教育”,“讲好学校的故事”,讲好“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党史中的法治故事”,才能让华政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发祥地,更是未来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的高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郭为禄表示,“未来,我来了!这是剧中进步女青年刘茜对未来的呼唤,也是学生对未来的呼唤。我们将始终扎根中国大地,讲好历史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人民的立场、法治的精神;守正创新,发掘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星火相传,代代守护。”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在主持中表示,我校要继续全力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贯通结合起来,形成更多原创性、标志性、示范性成果。在红色法治文化的研究阐释上下功夫,进一步构筑科学研究、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闭环体系,打造彰显中国特色、海派风格、华政气质的法治文化、法治教育品牌。进一步延伸大型原创话剧《立场》的辐射引领效应,放大法治教育优质品牌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胡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何帆,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肖玮,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青春版《雷经天》参演者、我校本科生郭运传在会上交流发言。政策法规司法制办处长翟刚学,最高检政治部宣传教育培训部宣传教育处处长朱志杰,《立场》制作人、华东师范大学石春轩子教授及我校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
观点直击
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胡健
在新时代践行“帐篷精神”,建设一流政法大学,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人民至上,坚持以民为本,突出实践导向,做到求真务实。华政在帐篷里孕育出的 “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一代代华政人服务于国家的法治实践,拓展出去其实就是心系天下苍生、情系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作为华政毕业生,要始终牢记并传承老一辈华政人不忘初心、为民造福、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对法治事业始终树牢忠诚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公正之心,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应有贡献。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何帆
“从土地长出来的法”,提纲挈领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哪里来的问题。雷经天关于改造边区司法制度的意见、在陕甘宁的普法方式、“把人民举在头顶”的司法理念、广泛听取各界群众和意见等,值得法学生、法学教育和法律从业者学习。希望一代代学生的加入,不断对剧本进行升级,加入更多的时代因素,让《立场》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欢,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有生命力的话剧。
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肖玮
华政旗帜鲜明、创新性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党史、法制史、校史,打造法治文化品牌,成为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深化三全育人目标的务实举措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实践。法学院校与法制工作部门携手进行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将对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
与人民的立场同在共生,才有这么好的剧场效应。此剧既关注历史,也审视当下。华政迈出了校园戏剧的围栏,走向了与专业演员、专业团队的合作,登上了世界瞩目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戏剧教育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在艺术价值上,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个性突出,人物鲜明,整体的节奏自然流畅。雷经天审判黄克功所蕴含的题中之意,已经超越了一起司法案的原有之意,上升到了共产党如何追寻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序幕和尾声都存在于当代时空,表现新一代政法大学的皓首师长和莘莘学子,对人民利益的守护,对法学精神的赓续与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
《立场》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方式,通过话剧形式去塑造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头脑”的有效渠道。借助演员之口说出了很多重要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对法学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校国际法学院学生郭运传
收获了一堂极其宝贵的沉浸式信仰教育课,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最终长出了法科生的美好愿景;收获了法学专业课的新型授课方式,既学习了与话剧表演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也学习了中国法律史、法治文化等专业课程;还收获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体悟到不忘法治的初心,坚守人民的立场。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曹 婧 图|蒋佳依 路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