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以全球视野塑多维格局 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发稿时间:2023-10-18浏览次数:367

    编者按

    “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老一辈华政人与新时代华政人薪火相传,始终遵循这样的办学理念,筚路蓝缕、砥砺耕耘、攻坚克难、敢于作为,共同为华政园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法学教育之路。

    在推进一流政法大学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努力开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高雅学府的过程中,学校逐步探索出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模式,构建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建设成若干门兼具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历史体验与现实关怀、立足本土与关照世界的特色法治课程,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是学校建设一流政法大学的根本路径。在此,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系列报道,激励每一位华政人追求卓越,让世界看见华政园。



    “一次以忐忑、屏息敛气的心理建设为始的‘上山路’,行至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作为‘涉外法治首届暑校华政园学子’,在沪上知识航旅结束后,我依旧不太熟识部分领域晦涩陌生的概论法理。但是,有这样一座涉外法治的殿宇,在我眼前逐渐构建了起来。”

    需求导向 素质为本

    “学校聚焦目标任务和需求导向,率先推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创造性的设计。”副校长韩强表示。

    20221112日,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是中国内地首家独立建制的涉外法治学院。


    涉外法治学院成立

       涉外法治学院旨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

    “学院希望在大陆法核心知识素养、普通法适用的基础技能、运用第一和第二外语的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几个重点培育方面,投入最好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资源,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常务副院长冷静提到。

    学院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海外利益保护需求为出发点,以我国涉外法治实务部门和重要国际组织的紧迫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制”模式培养弥补缺口的涉外法治人才。



    副院长马乐强调,“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深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理念,特别是在国家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更要有能够代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以及运用法治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锐气和胆气。”

    2022年初,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涉外法治人才项目工作专班,群策群力高质量做好方案编制工作。

    为了解涉外工作部门人才需求,学校召开上海高校法学院院长座谈会,并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人大民宗外事委、上海市外办等单位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现路径、加强实务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推进会


    学院领导班子牵头形成培养方案工作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和动员校内职能部门参与本硕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打磨,并通过境内外多方调研获得修改意见和建议,数十易其稿,尽全力确保培养方案与办学目标的高度匹配度以及落实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学院始终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打破学科院系壁垒、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通晓国际谈判流程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量身定制 多维育人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不能在象牙塔里面,一定要与实践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创新培养。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才有针对性。”韩强提到。



    学院着力推动以“订单式”培养为抓手的协同育人模式,与具有涉外事务的政府部门、涉外业务范围广阔的龙头央企、涉外法律服务质量过硬的大型律所、涉外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涉外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综合性高校,以及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在地国际机构等开展深入交流与对话,促成多项合作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协议的签订,在涉外法治师资流动、课程开发、合作研究、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为学校与实务部门协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联合实务部门 共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协助学校“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联盟”秘书处工作,负责联盟日常事务的组织和协调开展,顺利承办2023年上海“涉外法治的中国故事”研究生暑期学校(以下简称“暑校”),邀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联盟成员的专家担任主讲嘉宾,进一步推动联盟内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暑期学校围绕“涉外法治的中国故事”的主题共安排21场讲座与3次课外实践活动。邀请上海市直机关的法律顾问与咨询专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资深编辑,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来自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等实务单位的高级合伙人,为学员们提供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

    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原上海市人大外事委与侨民宗委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德毅表示,“这是一个汇聚各方力量,并且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高度聚焦的、为人才培养提供战略愿景的一个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原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法律顾问赵德关提到,作为国内首家涉外法治学院举办的首期暑期集训班,恰逢其时,主题鲜明,视野宏大,内容丰富,师资阵容豪华,寓理论于实践,勾勒出我国涉外法治的全景画与新生气象,在涉外法治人才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上有开创意义。



    学员感受

    学院也参与了学校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侨联共建的“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在理论研究、制度研究、体系研究、立法研究等侨益保护研究领域的建设工作。在承担上海市依法治市办遴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基地建设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对接和服务上海市的政策需求,为政府推进和创新相关立法提供决策咨询、立法论证和法律顾问服务等。

    通过推动构建“跨校-跨界-跨境”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做足“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及联合培养的文章,开辟全国范围内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建成上海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示范区。



    打造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涉外法治教学体系

    本年度,学院与香港大律师公会合作共建《普通法精要》全英语课程。该课程由香港大律师公会选派的来自天普(Temple)和德辅(DVC)等顶级大律师行的15位大律师(barristers)——其中包括6位处于普通法司法管辖区律师职业序列顶端的资深大律师(Senior Counsel)——担任专题课(lectures)的主讲人。

    即使在香港,这也堪称是“炸裂”级别的天团实务师资。这一队以满腔热情投入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事业和陆港法律界互融互通的大状们,既包括了公会主席杜淦堃、两位副主席毛乐礼及陈政龙等资深人士,也包括了薛旨呈、陈楚杰、刘逸冲、江子忻等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港大及牛剑等名校的青年才俊,充分体现了香港法律界积极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和热忱关心青年成长的情怀。


    与香港大律师公会签订合作意向书

    课程系统介绍普通法中多门法律的基本原理、体系以及判例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普通法的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授课教师采用普通法国家和地区法学院经常使用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进行授课——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在本硕学生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方面,学院也积极努力,落实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优秀师资,是教龄近20年的全职教学骨干,多次教学获奖。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朱晔老师:“第一堂法语课上下来,我个人非常满意。因为我课前要求学生们预习,从课堂互动效果来看,他们都做到了。我很高兴遇到好学上进的学生!下课后,学生们还自发鼓掌,说我辛苦了。这让我很是感动。在贵院的教导下,学生们不仅好学,还礼貌懂事,真是难能可贵!同时,这也让我更有信心,一定能教出法语基础扎实的华政涉外法治学子!”



    同时,学院也将与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联盟的成员单位积极切磋,共同探索涉外法治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的培育路径,充分挖掘和拓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聚焦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外语能力、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推进法学与相关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将积极稳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境外高水平师资引进力度以及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等实质性合作,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或相关国际组织留学、实习、访问、交流,并为其提供专项资助。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举办“2023年中国仲裁周涉外法治实务论坛”、“涉外法治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等活动,围绕侨益保护、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制度配套和挑战回应、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跨境并购、全球反垄断、全球医疗保健、数据治理、国际仲裁和境外上市等重大问题,与侨益保护与研究机构、境内外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调解机构、律所、高校、研究机构等展开研讨与交流,推进信息共享和学术研究平台搭建,大力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2023年中国仲裁周涉外法治实务论坛

    涉外法治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


    强化国际组织实务人士的教学投入,提高境外师资配比,将选派优秀学生赴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及国际组织留学、实习、访问、交流等。为此,学院实地走访了多家涉外法治机构、部门和单位,促成多个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的签订和合作办学平台的开拓:


    守正创新 全新培养

    “只有在涉外法治一线打过仗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合作和竞争。因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全新的工作,对人才培养要求是全新的,因此教师队伍必须也要有全新的设计,学院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未来将会引进一大批具有海外经历的理论专家和实务专家。”韩强表示。



    学院现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背景优化、国际视野突出的师资团队,同时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境内外优秀专兼职实务教师延聘,旨在建设一支国际化、实务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一批具有境外高水平高校留学背景以及在国际组织、涉外部门、国际法律服务机构等单位有过工作、实习经验的专兼职教师。



       马乐提到,“学院领导班子牵头形成招聘工作小组,以‘恳谈’方式,一对一深度洽谈拟聘人员,确保有德有才、志同道合者进入师资团队。”

       教师吴宇于2022年加入学院任职,“我一直想回母校华政任教,也很荣幸能够成为学院的一员。这是一个学术背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我的同事中有与我一样的美国J.D.,也有海归博士、前国际法院法官助理等,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国际法、知识产权、英美法、金融法等。每次与他们交流,我都受益匪浅。

       学院领导也经常与我们这群青年教师交流,在涉外法治学科建设的道路上给予宝贵的指引和鼓励。为此,我深信新加入的学子们将有幸得到一个敬业尽责、学术深厚师资团队的精心带教,并在此环境中茁壮成长。”


    涉外法治学院教工党支部热烈欢迎但伟、詹继续两位老师的加入


    “每一名教师,不论身份、专业,都将积极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专业素质等各个环节的教育与培养。例如,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辅导员都由专业教师担任,在实现师生更充分交流的环境中,落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马乐表示。

    参与暑校筹备的王一斐回忆道,“此次暑期学校,全院上下所有领导老师都参与其中。我感受到学院老师组成的是一支干劲儿特别足的队伍,大家对于培育涉外法治人才的心是很齐的、对于培育好未来涉外法治人才的愿望是很迫切的。涉外法治学院的全体老师,都能够全情投入这场涉外法治人才培育的事业中来。”



    作为一个初创不久且规模精简的学院,教师李易凡表示,从许多方面来看,学院都更像是一个创业团队。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一位老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对于学院建设、研究方向和学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这些意见和建议都能够快速地得到回应与反馈。在工作中,大家互相支持、鼓励和分享经验,不断推动着学院的发展和创新。

    干劲十足 团结一心

    “选拔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韩强强调。

    大二学生任兴娅表示,“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成立涉外法治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我是在兴趣、使命感与梦想的驱动下,选择了涉外法治学院,也十分希望自己能为中国涉外法治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选择涉外法治学院,是我内心想要响应国家号召,希望能够为国家在新兴领域之中填补空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所做出的选择。”研一学生王春益说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理应将国家发展战略与个人发展规划相结合,胸怀大局、心系祖国,将青春‘小我’融入强国‘大我’之中,以国家需要为先,在捍卫国家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进步发展。”研一学生吴子乐提到。

    学院对春季学期涉外法治本硕招生工作高度重视,就招生宣讲和面试考核等工作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简章说明及实施路径图;组建面试考核小组,选拔有志于从事国家涉外法治事业的首批本硕学生。

    学院领导班子牵头形成招生工作小组,精心设计面试环节和试题,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生招录环节,以“深度交流、有效考核”的要求尽全力选拔出“最适合”的学生。经过本硕学生选拔、招录等工作,学院现拥有本科生26人,硕士研究生16人。这批学子已于9月份起,正式进入学院接受教育教学培养和管理。



    “我很真切地感受到,学院领导们非常为我们着想,比如在开学时为我们每位同学发放新生大礼包,不仅包括印有学院名称的马克杯、院服、帆布包,还有很多实用的学习办公用品。并且在刚入学时,冷院长还前往学生宿舍看望我们,了解我们的宿舍环境,让我在远离家乡的上海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吴子乐说。

    “加入学院数月,我感到自己是涉外法治学院大家庭的成员。把学院形容成家庭,是因为这里的每位老师都在积极地和每个学生保持联系,这让我感受到极大的温情和关爱;同时,班级里的同学也都非常友好互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也让我更加有了建设学院的主人翁意识。”大二学生胡子璇表示。



    谈及学习内容,许多学生表示,对《普通法精要》全英文课程印象深刻。“大律师们从各个角度为我们讲解以香港法为代表的普通法,通过系统地介绍普通法中多门法律的基本原理、体系以及判例运用,让我们一方面更加了解了普通法的使用模式,另一方面对普通法的核心观念和思维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极大锻造了语言能力,这与以往所学习的国内法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吴子乐提到。

    “对于普通法体系的掌握也是涉外人才所必备的,拥有这样的教学资源的我,也不会白白辜负学院的努力和浪费宝贵的学习资源,将会更加用心地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去深入了解普通法体系之中的各项原则,也争取能够进一步对普通法进行深入的学习。”王春益表示。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全院上下的一股拼搏的冲劲,还有全院团结一心的温馨。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自己加入学院时的雄心壮志。老师们对我们全身心投入,渴望将最好的教学资源倾注到我们身上,同学们也无比珍惜学习的机会。前几日,普通法系列课程的特邀讲师、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杜淦堃资深大律师曾真诚地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珍惜这次课程,你们的老师为了争取这个机会,真的非常不容易。当老师们说起这些创业的艰辛,好像都轻描淡写,但是当这样一番话从一位境外合作单位的代表口中说出时,当对于这样的辛苦和努力连院外的热心人士都忍不住感叹时,我内心的温暖始终流淌。”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孟娜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