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华政附中来校开展行走党课活动

    发稿时间:2023-07-04浏览次数:193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更好地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630日下午,华政附中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团员、民主党派、关工组成员等一行70余名教师来到了我校长宁校区,开展了弘扬法治精神 培育现代公民的行走党课活动。

    我校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拥有与苏河美景相得益彰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现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此次行走党课的第一站是参观我校长宁校区的校园,感受校园建筑群的厚重历史文化。



    附中的老师们跟随着研究生讲解员的步伐,细细聆听每一座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1949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指挥淞沪战役中,于26日凌晨进驻上海,选择的第一宿营地就是交谊楼。为纪念这处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学校于20025月在交谊楼南墙竖立石碑,以示纪念。雕刻着圣约翰大学校训的纪念牌坊,是1929年曹家渡绅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建立的。其形状古朴、精巧别致。四根石柱上,前后琢有两副对联,其中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一联既写出了圣约翰大学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又称颂了学校的教育成就。韬奋楼是华政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原名怀施堂,是为了纪念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1951年,为纪念民主战士邹韬奋,约大将这栋教学楼改名为韬奋楼,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华政在韬奋楼内树立了他的半身铜像。格致楼,原名格致室,取格物致知之意。这栋楼就是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校舍,因此也被称为科学馆40号楼,原名思颜堂。1913年,圣约翰大学举行学期结束仪式,孙中山应邀出席,并于思颜堂二楼的大会堂发表演讲,首次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曾经的圣约翰大学的体育室于1919年落成,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大学体育馆,还拥有上海首个学校游泳池。馆内有许多珍贵藏品,如第一枚古奥运钱币、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手书的圣约翰大学校训“光与真理”碑石,圣约翰大学校友使用过的网球拍、垒球棒等。



    近距离阅读校园内的历史建筑群,仿佛穿越了时空,感知曾经的曲折与辉煌;光明、真理、科学、民主、法治……彰显出这座百年校园历史文化教育的底蕴。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一行人穿过学校大楼,来到滨河步道。漫步在苏州河旁边的步道上,左侧的鲜花绿植诗意盎然,周边高耸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碧波荡漾的苏州河构成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大家体会着自然生态和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体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最后一站,一行人来到了“馆下咖啡馆”,简朴的布置与书香校园相得益彰,醇香的咖啡里飘逸着大学领导盛迎“家人”的热情馨香。

    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为附中老师们讲解华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讲述我校办一流教育的勇气和信心,并表示,坚信帐篷精神将内化为华政人、附中人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



    党委宣传部部长虞潇浩为大家上校园文化微党课。他分享了华政的故事和建筑,介绍了中西式结合的建筑理念和办学精神,解读了上海市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也期许华政附中成为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学校。



    华政附中傅松校长和陈依群书记分别讲话,感谢大学领导多年来对附中发展的关怀和支持,感谢郭书记的恳切期望,感谢大学如家人一般的热情接待。



    同时,陈依群也对在会的全体老师提出要求,作为以尚法为特色的华政附中的党团员、民主党派等骨干教师,通过行走华政校园的党课学习,要深入理解华东政法大学帐篷精神、法治精神,了解华政坚持不懈为国培养大量优秀法治人才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华政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深化附中尚法文化中,树立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责任,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中学生的法治素养,精心培育明德尚法小公民。



    来源|华政附中 文|陈琪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