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4周年纪念日。当天,我校六三楼启用仪式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承华政红色故事”主题教育在长宁校区举行,副校长周立志主持,校领导,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和学生参会。
六三楼是我校长宁校区27栋国宝级历史建筑之一,是继格致楼、河湾八栋楼之后,我校修缮的第十栋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建筑单体。自2021年7月底获得施工许可后,历经240个日夜,包括因疫情防控停工的128天,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老楼终于迎来新生。
我校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这些老建筑每块砖瓦、每片斑驳都承载着鲜活的红色记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脉,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更代表一个学校的精神品格。”
“学校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的要求,立足城市更新、校园发展理念,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使国宝建筑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根脉,更塑造出新功能,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郭为禄强调,要立足“大学开放与城市文化之间关系”的高度保护修缮老建筑,并不仅仅面向校内师生,更是把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学校事业发展、“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工程结合起来,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既彰显学校把自身发展融入城市建设的责任与担当,也在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郭为禄还表示,要在“帐篷精神”和“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些根植于华政人血脉的精神引领下,坚持“先保障教师,后机关行政”的原则,以修缮好六三楼为例,资源率先保障教学科研,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践行“人民至上”,赋予“帐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创新大学文脉的过程中凝聚起建设高质量一流政法大学的强大前进动力,谱写学校事业发展新的篇章。”
基建处处长栾军介绍,市领导、市教委、市文物局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多次莅临现场调研并指导修缮工作,学校从设计方案开始,充分考证研究建筑历史、建造背景、建筑风格、使用历史,多方搜集建筑本体各时期的历史照片,调研档案资料,充分尊重文物建筑的整体风貌、考证既有建筑的历次改建风貌,尊重并谨慎评价历史建筑各时期的风貌添改。
学校各部门在修缮建筑本体文物的同时,还着眼于挖掘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历史信息,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让我校的事业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与中国法治建设同频共振。
青年教师代表、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副院长梁爽回顾了自己和校园历史的不解之缘。从与华政园的第一次邂逅就是六三楼和交谊楼,到在苏州河畔度过本科时代,再到学成回国前投稿的第一篇论文,得到了在六三楼工作的师长和《法学》编辑部的悉心指导,六三楼俨然成了母校对他召唤和坚强支持的缩影。他表示,“每当在教学、研究之路上获得成绩得到奖励,都会情不自禁地感激母校的每一砖每一瓦。‘六三楼’的屋檐好比素指,轻轻一勾,足可让人簌簌落泪。”
启用仪式上还举行了“苏河明珠”沉浸式实景思政课,带领与会嘉宾重回风云岁月。
我校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向市民开放的过程中,缓坡草坪、精致花境、老楼涅槃,成了苏河项链上最亮的“明珠”。接下来,学校将力争分批次完成长宁校区文保建筑高标准修缮工作,同时对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筑适时实施维修工作,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滨河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真正变为沿河开放共享的最美校园。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图|丁芃 郑雯欣 文|曹婧 查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