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提升,引导更多青少年“青听苏河”“共治苏河”,建设“美丽苏河”,校团委于母亲节当日,举办“一江一河 守护有我”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主题教育活动。我校“小水滴”志愿者与来自上海市六个区的130余名“上海小记者联盟”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共同参与活动。
守护母亲河 我们在行动
行走于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河畔,碧波荡漾,垂柳依依,不断焕发着一流水岸都市的美丽与光彩,晴好天气,到苏河步道散散步、溜溜弯,已成为众多市民的生活方式。“其实眼前让人流连忘返的苏河美景,在100多年前,曾是中国最早被污染的河流之一,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业的发展进程,但也付出了沉痛代价……”“2022年,《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正式实施……”“小水滴”志愿者通过为“上海小记者联盟”的少先队员讲述苏州河的沧桑巨变,普及相关法规条例,加深青少年对苏州河的了解,对上海城市精神和历史文脉的体悟,从而增强大家爱河护河的意识,传递爱河护河的志愿精神。
“小记者们”认真聆听大哥哥大姐姐的讲解,并在笔记本上认真做好记录。小朋友纷纷表示要不断增强“守护江河”的思想行动自觉,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生态文明思想,带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自觉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争做保护母亲河的倡导者、维护者、实践者,为建设美丽滨河、美丽城市贡献少先队员的青春力量。讲解结束后,小朋友们在“一江一河 环保有我”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同时也签下了自己的承诺。
手绘爱心 感恩母亲
活动当天,“小水滴”志愿者准备了废旧的塑料瓶、木片等物品,引导小朋友用DIY手绘的方式,在母亲节当天为妈妈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同时通过展出别具创意的手工作品,体现城市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利用价值。
现场,“上海小记者联盟”的少先队员在“小水滴”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构思、画图、勾边、上色……一幅幅母亲节文创作品陆续诞生。小朋友纷纷表示,自己之前没有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正好可以通过自己手绘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在完成作品后,小朋友们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并赠送给同行的妈妈。
建筑可阅读 行走思政课
我校长宁校区从步道建设到校园开放,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校团委充分利用校园开放契机,依托“小水滴”志愿者,面向校外中小学生广泛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结合身边故事、青年感悟,用青年人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宣讲理论知识。当天,“上海小记者联盟”的少先队员在“小水滴”志愿者带领下,开展一场以探访百年校园内历史建筑和红色故事为主题的“行走的团课”。
“交谊楼、格致楼、六三楼等27栋建筑,早在2019年已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故事。”“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百年历史建筑,也可以感受‘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的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跟随“小水滴”志愿者的脚步,“小记者”可以深入了解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了解这颗“一江一河”城市项链上的璀璨明珠。
行走中,“小记者”对华政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瓦都充满好奇,紧紧跟随志愿者的脚步,认真地聆听讲解,时而提问,时而记录。感叹以这种“行走思政课”的方式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百年校园文化,有趣又生动。
“课程思政不能为了思政而去进行空洞说教,学生是课堂主人,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课程思政。”长期以来,校团委高度重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多次联合华政附中、华政附校一同做好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培养与横向贯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此次,校团委再度联合上海六个区共同探索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一江一河”特色育人模式,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华政特色的育人体系,努力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样板房”,让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程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此后,校团委将努力建设好“引领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以更多元的实践角度、更丰富的体验内容,为全国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贡献华政经验与智慧。
来源|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