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成功组织“行走的课堂——周恩来在上海足迹考察”专题思政课,也是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高校)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课程学院带领本科学生走进历史现场,在和平饭店、上海大厦、中国证券博物馆(原浦江饭店、礼查饭店)等周恩来总理曾经驻足过的多个场馆探寻总理足迹,聆听总理革命故事。近50余名本科生通过报名参加活动。
著名海派文化学者肖可霄、1925书局主持人倪慈清分别为学生介绍沿途历史建筑,讲解了周恩来总理在场馆中的革命工作和生活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在1925书局为学生作“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讲座,对周恩来在上海的革命经历和外交事业作了更为全面介绍,将同学们在场馆现场中了解到的知识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书本理论知识进一步结合,帮助同学们丰富了对周恩来从事革命斗争和外交工作的历史认知,增强了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周恩来曾侄孙女周婧袆、家属代表唐华作为“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同参与活动。
本次“行走的课堂”教学活动反映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实践深化,充分运用身边的红色资源,以实地走访形式,帮助同学们更为近距离感受历史发展轨迹。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和平饭店九霄厅,会见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洽谈两国建交事宜。在此次会见之后,1月27日,北京与巴黎同时发表中法建交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一消息曾被当时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也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上海大厦是周恩来总理在上海陪同外宾访问参观最多的大厦。周总理先后27次专程陪同外宾参观,并多次在大厦内举行正式会谈。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1973年9月17日,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登临上海大厦,并在此谱写中法外交新篇章。
与上海大厦一条马路之隔的中国金融博物馆(原浦江饭店、礼查饭店)更是与周恩来总理有着紧密联系。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上海形势变得尤为紧急,周恩来与其夫人邓颖超被党组织安排住进该饭店,两人当时居住的房间便是同学们此次参观学习的重要课堂。在这一房间中,同学们看到了多幅历史照片,详细了解了周恩来当时的工作内容,对近代革命历史有了更为具体认识。
周婧袆对研究中心以组织“行走的课堂”形式开展“大思政课”教学予以高度肯定,认为这一形式更为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精神风貌,不仅有益于丰富学生的历史记忆,同时有助于积极历史观的形成。
唐华表示,这一活动使得青年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伟人风范,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有益提升,作为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自己将在日后更多参与此类活动,并提供更多支持。
据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发展要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于近年来不断探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实现“大课堂”“大平台”与“大师资”体系建设。在日后,学院将进一步开发上海城市思政教学元素,打造多条“行走的课堂”路线,围绕上海革命历史、城市建设、“一江一河”、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走到所在的城市环境中,切实感受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快速发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效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