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法学》“读者•作者•译者•编者”交流会召开

    发稿时间:2023-05-13浏览次数:43

    为加强读者、作者、译者、编者之间的交流,提升《法学》的办刊质量,428日,由我校《法学》编辑部主办的“读者·作者·译者·编者”交流会在校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唐波教授主持,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致辞。郭为禄表示,《法学》期刊在我校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六十多年来几代人的接续奋斗,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法学研究领域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刊物之一。结合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精神,他提出三点希望:要坚守初心,提升质量,加快一流期刊建设。要融通中外,引领创新,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把握好选题、人才、制度三个基本要件。“相信《法学》能坚守办刊初心,引领学术创新,展示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法学》杂志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与全国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者一道,与在座各位读者、作者、译者、编者携手,共同书写新时代法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叶必丰教授认为,本次交流会架起了读者、作者、译者、编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学术平台的交流互动,《法学》期刊的高追求体现在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它的使命感体现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担当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教授强调,新时期的《法学》办刊风格要面向国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实际,创造性地把“麻、辣、烫、短、平、快”的风格予以创造性转型和传承。《法学》面向国际应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面向世界要共同参与到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创造过程,面向未来要重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面向实际则必须面对现实问题,经世致用。

    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主持《法学》办刊情况介绍环节。《法学》主编胡玉鸿表示《法学》刊物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译者、编者的共同努力,并提出对《法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副主编袁发强介绍英文办刊情况及兼职编辑聘任情况。随后,为《法学》英文刊兼职编辑颁发聘书。

    开幕式后,与会20余位专家学者就提高《法学》办刊质量作主题发言并进行研讨。

    大会根据学科关联性分为四组讨论,由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于庆生、我校刑事法学院马寅翔、同济大学法学院罗恬漩、我校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贺小勇作为各组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言。大会闭幕式由我校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院长杨凯主持。

    胡玉鸿作总结发言,将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办刊目标,要建构自主性知识体系,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传统学科的发展,培养扶持青年学者。第二,办刊立场,要坚守意识形态,坚持学术自由,坚持融通中外,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第三,办刊特色,要从内容上来锻造风格,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学术的深度,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现实。第四,办刊内容,要具有理论性、创新性、阐释性和实践性。“法律之内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既期待全新的理论构建,也欢迎“翻新”的理论创作。第五,刊物编辑,在字数、署名、外审等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力求使好稿件都能借助《法学》平台得以发表。第六,刊物评价,在注重引用率、转载率等各项指标的同时,要探索期刊自制的行业评价标准,实现众多评价标准的业界统一,使期刊良性自主发展。

    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功勋教授何勤华致闭幕词,从《法学》的前身——《华东政法学报》的建立与曲折、复刊与发展、历史与纪念三个方面讲述了三个故事,强调《法学》期刊创办必须以学术为主,以精品为主,深具思想性。他认为:“一个期刊的使命除了刊发优秀成果外,还肩负培养年轻人的使命,这是期刊温度的体现。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来源|《法学》编辑部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