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华政人在“两会”:聚焦教育文化事业 积极建言献策

    发稿时间:2023-01-25浏览次数:139

    近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协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闭幕。聚焦“两会”,华政人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各抒己见、履职尽责。


    郭为禄(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搭建法治文化传播协同创新平台,繁荣法治文化



    郭为禄认为一流城市需要打造一流法治文化,高校是法治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搭建法治文化传播协同创新平台是服务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他调研发现,上海法治文化展示交流空间少布局不合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传播能量有待激发、区域法治文化传播高素质人才缺口较大等,建议:一是建设法治教育博物馆,打造上海法治文化传播实体空间,填补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博物馆在此类选题上的空白;二是搭建上海法治文化传播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法学院校,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打造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高校驱动型法治文化传播和法治文化建设样板。

    郭为禄委员认为高等教育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必须积极为扩大招生规模创造办学条件,同时积极改善现有的校园环境建设。针对去年春季校园防控中出现保障困难,他专门组织力量,在暑期调研本市十多所高校的超市服务情况,建议将教育超市纳入校园物资储备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拓宽进货渠道,降低进货成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企业赞助等确保商品低价格;根据学生需求特点,提升品牌、价格、营销定位等供应匹配度;坚持以服务为核心、以育人为目标,主动谋划,将教育超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叶青(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激励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叶青代表始终关心大学生就业,将就业视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此次人民代表大会为契机,他建议上海进一步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激励措施,引导央企、国企、民营企业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专业对口岗位。加大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群体补贴,并为其提供对口培训,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推动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顺畅沟通机制,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先积累社会经验,再确定长远职业理想和岗位目标,鼓励先就业,再择业。

    叶青代表深入调研了解网络虚假信息公益诉讼现状及困境,直指问题所在,主要包括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公益诉讼案件量少且领域单一;法律未明确授权,网络虚假信息是否涉及“公共利益”无界定标准;网络虚假信息产业链组织松散,调查核实难度较大;办理网络虚假信息案件对网络技术支持和保障要求较高。他提交书面议案《关于加强网络虚假信息公益诉讼治理的建议》,提出解决建议:一是按照党中央“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要求,以公益诉讼检察为抓手治理网络虚假信息。二是案件办理由重及轻,通过经验积累不断清晰网络虚假信息侵犯“公共利益”的边界。三是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应对调查取证、法律研判和技术难题。四是重点落实互联网平台司法监督,推动平台在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五是根据虚假信息传播意图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诉讼请求。六是打造网络技术和法律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协同制度建设。


    金可可(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会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长宁区委主委、民革华东政法大学支部主委,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关注民生领域施策,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金可可始终关注与市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并提出多项建议。如在特定日期、期间或其特定时段试行公共交通免费乘坐政策;在“机动车避让行人”新规下特定繁忙路段推行“机动车与行人错时通行”优化路权分配;地铁“短时间内同站进出”不扣费;规范上海移动客服套餐业务推荐工作及“套餐只升不降”霸王条款;警惕、规范“隐性价格歧视”;将本市各项学生优惠扩及于全日制研究生;取消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 随迁申办上海常住户口计划生育限制等。

    在分组会议中他还积极建言,提出尽快在审判实践中落实《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83条第2款,拒绝对职业打假者赋予消费者保护;建议完善、优化网上立案流程、机制;建议探索进一步明确民商事案件涉刑不立案、涉刑移送的认定标准;建议进一步推进、完善认罪认罚制度,充分发挥值班律师作用,对有因上诉与无因上诉作区别处理,重视并避免考核指标引起的问题等多条建议。


    洪冬英(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常委、民建华东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建立相对统一的国内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洪冬英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结合自身工作,找准问题,建言发力。她认为目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国内培养体系。法学院校关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呈现各自为战的态势;涉外法治人才的就业没有形成国家需要的相对统一体系。国家的人才缺口与学生就业意愿不一致,培养目的难以实现。她建议一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涉外实务部门联动,二是推进涉外法治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涉外法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三是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推动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设置理论与实务导师,开设复合型课程。

    立足社区治理,洪冬英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基于法治、共治、智治》,在社区治理中,建议开展“法治”实践,明确居民的权利义务、言行边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开展“共治”实践,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多种主体共治,同时依托社会其他各种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开展“智治”实践,充分发挥数字化作用,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推动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创造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网络信息环境。


    杜素娟(上海市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校知联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以实际作为积极投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作为新当选的市人大代表,杜素娟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列为上海市重点战略任务以及其中的“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关键词进行了深入思考,决心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和职业特点,围绕青少年教育问题,以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为前提,探索贯通性教育改革方法,寻找改善家庭教育质量的途径,调研“父母教育”工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杜素娟表示,作为普陀选区的代表,将立足普陀,做好与市民们的联结工作,扎实调研、认真思考,奉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传递好人民的声音和需求,为美好城市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上海“两会”期间,我校代表、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在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城市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胸怀大局、心系民生、奋发有为的情怀和担当。代表委员们表示,今后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发挥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担当新使命、扛起新责任,在新征程里作出新贡献。


    相关新闻报道链接: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694498698849144&wfr=spider&for=pc

    2.”看看新闻公众号2023112日;

    3.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301-5006264.htm

    4.https://3g.163.com/dy/article/HQTKDTR00512DU6N.html

    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876016246230181&wfr=spider&for=pc

    6.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RCBVV40530QRMB.html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