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与上海社科院法学所主办、我校刑事法学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欧洲刑事法研究中心等共同承办的第九届中欧国际论坛在长宁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数据犯罪、洗钱犯罪治理的中欧经验与借鉴”为主题,采取线上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克罗地亚奥西耶克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比较法研究所、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所、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意大利圣克莱门特奥特里德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黑山下戈里察大学(波德戈里察)等中欧院校的教师,最高人民检察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匈牙利共和国总检察长办公室等实务专家,以及刑事法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共计80余人出席会议。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法学院教授Prof. Dr. Peter Polt莅临会议并致辞,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法律应用研究处处长吴峤滨也莅临会议并作主旨发言。论坛由我校刑事法学院院长孙万怀教授主持,我校刑事法学院院长科研助理吴思远、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欧洲刑事法研究中心外方主任Prof. Dr. Istvan Laszlo Gal、Prof. Dr. Zoran Pavlović分别主持各分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王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黄晓亮教授分别作点评人。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魏昌东研究员作会议总结。
在开幕仪式上,孙万怀对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学者进行逐一介绍,并表示热烈欢迎。
叶青在致辞中指出,基于数据犯罪和洗钱犯罪危害的立体性与严重性,其治理策略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数字时代的犯罪理论与司法治理应当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期待各国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丰富各国的刑事法理论,为数字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发展提供比较研究成果。
Prof. Dr. Peter Polt在致辞中表示,法律与经济社会互动中的关系模式选择,是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关注各国法律制度体系的犯罪规制能力,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是法学研究者的使命,各国学者在论坛上的交流与学习,将为各国应对新型犯罪提供重要启发。
姚建龙在致辞中提出,作为新型犯罪,各国在数据犯罪的刑事法规制体系还有待完善,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对犯罪治理提出新的挑战。今年论坛以“数据犯罪、洗钱犯罪治理的中欧经验与借鉴”为主题,契合了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期待本次论坛的研究能为数据与洗钱犯罪的刑事法治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专题一“数据犯罪的风险防范进路”由我校刑事法学院院长科研助理吴思远博士主持。
在主旨发言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提出,未来立法体系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从“增量立法”逐步走向“增质(高质量)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并将重点放在对现有数据犯罪立法体系的优化调整上,增强数据犯罪立法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郭泽强教授指出,在数据开发利用上,必须处理好数据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关系,注意发挥刑法作为保障法的重要作用。东南大学法学院李川教授认为,个人信息数据是数据保护的重点之一,刑法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应当采用“双层保护模式”。
我校刑事法学院张勇教授指出,密码安全所蕴含的法益具有多元属性,包括个人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对密码安全的法益保护不能依靠单一的法律实现。
我校刑事法学院吴美满教授认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第三检察部吴菊萍副主任谈到,数据犯罪的刑法规制路径应从行为和行为对象出发。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刑法室副主任涂龙科研究员针对数据合规系统的完善提出,一是提高数据合规的行业结合度。二是明确数据合规有效性的评估标准。三是破解数据合规纸面化现象。四是通过个案合规推动行业治理。
我校刑事法学院熊波副教授认为,数据犯罪所侵犯的法益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内容的侵害,容易把个人信息的侵害、计算机系统的侵害和国家安全的侵害混淆。
外方嘉宾Prof. Dr. Peter Polt、Prof. Dr. Istvan Laszlo Gal、AP. Dr. Elena Tilovska Kechedji、Dr. Ionela Bleahu、AP. Dr. Aleksandar Marsavelski、Dr. Barna Miskolczi、Dr.Andrej Bozhovski、AP. Dr. Silvia Signorato分别围绕数据犯罪在各国刑事法规制的立法、司法实践以及刑法规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观点表达。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魏昌东研究员代清华大学法学院王钢副教授从犯罪体系、立法价值、部门法边界、法律作用、诉讼证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专题二“洗钱犯罪的前沿问题与司法适用”由匈牙利佩奇大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欧洲刑事法研究中心外方主任Prof. Dr. Istvan Laszlo Gal主持。
北京大学法学院王新教授指出,应在司法观念上进一步提升打击洗钱犯罪重要性的认识,抓住洗钱本质特征,辩证地确立打击网络洗钱犯罪的司法理念,透过网络外在的表象进行“穿透式”审定,结合网络洗钱特性予以刑事规制。
吴峤滨介绍了中国检察机关惩治洗钱犯罪的经验,以洗钱罪在刑法修正案前后的治理重点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检察机关在惩治经济犯罪方面的实践经验。
我校刑事法学院何萍教授从三个方面探讨自洗钱入罪后的法律适用问题:一是正确界定三个罪的关系;二是把握“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内涵;三是根据行为内容以及不同的主体来确定罪数问题。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陈小彪副教授指出,应从侦查中的数罪思维、共犯扩张下适度限缩、恪守罪刑均衡原则三个方面,应对自洗钱入刑的理论与司法困境。
外方与会嘉宾Prof. Dr. Zoran Pavlović、Prof. Dr. Jelena Kostić、AP. Dr. Igor Vuletic、Dr. Jelena Djurišić、Marina MatićBošković、Marina MatićBošković介绍了克罗地亚、黑山、斯洛文尼亚以及欧盟关于洗钱罪立法体系的进展情况,并就洗钱罪刑法规制体系的实践问题进行了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黄晓亮教授从洗钱犯罪的特征和国际的共同认识、中国反洗钱犯罪的立法专门化、中国反洗钱犯罪的法律逻辑及其改进等三个方面进行点评。
总结阶段由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商学院教授Prof. Dr. Zoran Pavlović主持,魏昌东作总结点评。魏昌东对各位嘉宾的积极参与,尤其是以李振林老师领衔的论坛会务人员,以及程衍、陈玲两位翻译老师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期待在疫情过后,能够与中外与会嘉宾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同时转达了叶青对欧方人员合作进行深化的学术研究邀请。
“中欧国际论坛”促进了国内外学者开展主题学术交流,向欧洲学者介绍中国刑事司法体系的最新发展情况,有效推动我国学者借鉴欧洲国家数据犯罪、洗钱犯罪治理的建设成果。我校刑事法学院将充分利用这一学术交流窗口,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研讨国内外刑事司法体系面临的时代问题,助力打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服务于中欧学者的学术交流。
来源|刑事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