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二届长江口生态检察论坛在上海市崇明区举行。论坛由我校上海公益诉讼研究中心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检察院承办,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许祥云、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上海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薇、上海市崇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薛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副检察长殷勇磊、上海市崇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思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处处长杨春林等领导同志,以及我校、复旦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以视频连线方式参加论坛。胡卫列深入阐释二十大报告中写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回顾检察机关探索公益诉讼制度的五年历程和发展成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等作出简要说明。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许祥云在致辞中指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走过“第一个五年”。五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办案领域持续向纵深扩展,案件数量稳步增长,办案质效不断提升,初步探索出具有上海特点的公益诉讼模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新要求,准确把握公益诉讼职能定位,以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彰显检察担当;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对标人民城市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在致辞中指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上海法学理论界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主动对接司法实践、加强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贡献理论智慧。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立足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体系,立足理论对接实践、理论服务实践开展公益诉讼理论研究,形成更多高质量的调研课题和学术成果。
上海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薇在致辞中指出,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年轻的制度,在发展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此次论坛举办,对于如何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地服务绿色生态发展一定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发挥检察职能,对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损害公益问题实施及时有效保护。领会公益诉讼“之要”,筑牢公益诉讼“之基”,修好公益诉讼“之规”,逐步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公益诉讼制度。
论坛围绕“公益诉讼助力碳达峰实施”“公益诉讼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相关立法建议”三个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在第一个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关于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助力落实〈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若干举措(讨论稿)》展开深入研讨。在第二个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关于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助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若干举措(谈论稿)》展开深入研讨。在第三个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相关立法建议、行政公益诉讼审查标准及判决类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判决后重复侵权行为的司法应对、公益诉讼之“公益”的内涵等展开深入研讨。
我校教授、上海公益诉讼研究中心主任李翔作总结发言表示,本次论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的发言涵盖微观与宏观、司法与立法、实践与理论,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了丰富研究素材,也为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上海公益诉讼研究中心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和我校联合成立的国内首家由省级检察院和高校共建的公益诉讼研究机构。成立五年来,在理论研究和服务司法实践方面取得佳绩。“长江口生态检察论坛”是上海公益诉讼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的系列论坛,旨在打造理论与实务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深入推进公益诉讼和生态检察研究,积极服务美丽中国、美丽上海建设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