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价值与路径”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发稿时间:2022-11-16浏览次数:98

    为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我校于119日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价值与路径研讨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上海市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专家组长高德毅,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王风华,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等莅临指导。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副校长韩强,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副校长韩强主持。



    叶青代表学校致辞指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相融合的契机下,学校应当从坚持“两个确立”、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教育科技创新三个角度,着力探索我校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的历史使命和崭新征程。要坚持“两个确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准确把握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使命任务;要坚持文化自信,建好社会主义法治课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融通;要推动科技创新,建好课程思政智慧课堂,切实增强迈进新征程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水平。




    闵辉指出,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是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闵辉强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要做到三个聚焦:聚焦全面准确,即课程覆盖要全面、关键环节要融入;聚焦讲清讲透,即将采用创新合理的方式将七个讲清融入教育教学;聚焦入脑入心:要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将大学的课程思政与中小学的学科德育相贯通,实现思政的螺旋式上升;要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善用“大思政”思想,将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实现知行信的一体化,鼓励学生在理论知识中探究实践因素,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自信心。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专家研讨和交流环节,由教务处处长洪冬英主持。第一单元由课程思政“领航校”专家作经验交流。杨颉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的总方针,高校各部门都应参与到课程思政工作中去,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学习各个方面。王风华指出,要发挥学科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坚持立足实践、学以致用、推动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国际传播实践,助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谭红岩以多元、融合、创新、协同为主题阐述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课程思政上的实践。



    会议第二单元由我校特邀教师代表作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讨。法律学院陈金钊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宇鸣、国际法学院蒋圣力副教授、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光龙和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钱嘉熙分别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探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和学生内心的实践路径。陈金钊以法理学的课程设计与讲授方式为例,探讨了如何将党的二十大之法治精神融入教学;严宇鸣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课堂与“大思政课”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蒋圣力指出,要在支部党建工作基础上,发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际法议题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刘光龙强调,要将课程思政推进与学生工作持续融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钱嘉熙指出,要以“党建+思政的工作模式来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建设,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高德毅作总结发言。他从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三方面肯定了参会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工作,高度赞扬参会华政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好经验、好方法。高德毅强调,希望华政从学校、学院、教师三方面持续展开后续课程思政工作:要明确学生是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重点;要促进学生与学院的协同发展;要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要求教师遵守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拒绝课堂思政的形式化、过程化。



    学校将以研讨会为起点,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走深走实,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迈向新的伟大征程。

     

    来源|教务处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