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解放日报主任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沈轶伦应邀到我校主讲“形势与政策”课程。本次课程主题是“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凌红梅老师主持。
沈轶伦以近代上海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上海最早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青龙镇作为本次课程的教学导入,详细讲述青龙镇的历史发展。接着,沈轶伦介绍了上海清算所办公大楼——格林邮船大楼。格林邮船大楼是上海百年历史的见证者,沈轶伦通过阐述大楼的建筑风格、材质、设计理念和历史沿革,使同学们通过“阅读”这幢大楼,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沈老师还生动讲述了著名演员奚美娟与后滩的故事,后滩记录了奚美娟的童年,后滩的变化不仅象征着上海城市地貌的发展变化,而且代表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基于上述内容,沈老师启发学生多维度理解现代城市建筑并且体悟城市文化变迁给社会大众思想带来的影响。
沈轶伦指出,我们应当从阅读上海建筑感受上海红色文化,从理解城市历史观察上海开放品格。上海拥有众多历史名迹,承载着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进行“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广大学子应当学好建党故事,牢记建党使命,弘扬建党精神,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应当学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洞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方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凌红梅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沈轶伦透过建筑看上海的历史,契合实际,观点深刻,帮助在场同学深刻认识到上海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课后,沈轶伦围绕“海派文化的商业性”“上海城市文化核心要素”等问题回应了同学们关心的内容。听课同学纷纷表示本次课程内容丰富详实,获益颇多,既加深了对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理解,同时也更为直观体会了上海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上海的城市传统与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及教育部等十部委下发的“大思政课”发展工作要求,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类课程形式,拓展学院已有“名师大讲堂”教学品牌,不断挖掘、联系、整合沪上优质教学师资,致力于组建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专业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情感认同高的思政教学社会导师队伍,以更为开放、多元、包容的形式发展思政课程教学,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更为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更为真切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