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我校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丛立先教授应邀在主讲本学期“法治中国”课程第六讲。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课程主题是“中美竞争格局下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趋势”。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三个阶段。丛立先强调了知识产权与市场经济和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丛立先认为,知识产权存在于私权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国际化与全球化相匹配。丛立先指出,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巴黎公约》与《伯尔尼公约》阶段——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起始,WTO与《Trips协定》阶段——知识产权国际化的中兴,中美贸易战与美国逆全球化阶段——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迷离。
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三个阶段。丛立先介绍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丛立先指出,美国是对新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影响最深的国家。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经过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中国加入WTO的知识产权制度修订,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条约安排。
中美竞争与知识产权的角色。丛立先强调,知识产权在中美贸易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中美竞争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丛立先对比了中美两国对知识产权的不同态度和政策方向。丛立先指出,不同于美国的保守与捍卫,中国对知识产权一直持开放与追赶的态度与政策方向。
中美竞争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要旨。丛立先强调,逆全球化与单边主义是历史趋势中的临时回旋,全球化与国际化是知识产权不可遏止的本质属性,要发挥多边条约、双边条约、复边条约和区域性条约的作用对抗单边条约。
中美竞争格局下中美知识产权对策。国际层面,丛立先主要从对美国、日本、欧盟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重视东盟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作用,“一带一路”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融合CPTPP、FTA、RTA的综合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国内层面,丛立先从国家机构和市场主体两个层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据悉,为对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我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秀师资,专门开设了“法治中国”品牌课程。课程主要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法治实践等核心内容,旨在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育和提升,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