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和我校共同主办的“中国知识产权教育教学研讨会暨华东政法大学纪念70周年校庆活动”在长宁校区举行。副校长韩强主持开幕式,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我校党委书记郭为禄出席致辞,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线上参会致辞。研讨会由知识产权学院承办,分设“主旨演讲”“知识产权学科发展”“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和“知识产权本科生教育”等四个部分,共邀请全国2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知识产权学科负责人和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参加研讨。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党委书记王栩叶、党委副书记李家铭,副院长储翔、于波以及多位教师出席研讨会。
芮文彪充分肯定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工作是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芮文彪指出,我校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优势突出,是全国率先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之一,是上海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将持续深化双方合作,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新领域新实践。
孙真荣强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长期以来,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高校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转化工作,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致力于推动上海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他表示,期待我校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进一步探索,为助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刘春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成效显著。这些年来,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培养出众多卓越知识产权人才,助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立法、司法、法律服务以及产业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我校举办研讨会专门对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开展深入研讨,总结几十年发展历史经验,对交流知识产权教育理念和提高我们对知识产权教育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郭为禄表示,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十八大以来,各个政法院校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知识产权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此次研讨会既是对我国在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一次重要经验总结,也高度契合国家对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他强调,一直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未来,我校知识产权学院会携手涉外法治学院,以开拓国际组织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力求对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高水平基地建设、高质量学科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孔祥俊教授主持,七位专家教授分别作重要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刘春田教授从知识产权的历史发展、本质特征和学科定位这三方面出发,讨论了知识产权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明德教授围绕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本土化人才培养三个问题,强调了知识产权作为一门多元化的学科与国际性学问,要在重视国际化的同时,立足民族情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知识产权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马一德教授从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出发,指出目前知识产权学术发展不足掣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问题,并提出打造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升级版”的建议。北京大学易继明教授从知识产权的词源、发展背景、历史文化、目标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阐述了知识产权的性质。上海大学陶鑫良教授从现实社会需求出发,指出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建设应当重在职业面向和专业技术能力锻炼,培养出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商应用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冯晓青教授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经验,提出制定个性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法律博士培养方向与定位等多个前沿问题,具有操作性与启发性。中国人民大学郭禾教授在分享人民大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知识产权法律专业硕士的人才定位、培养方案等问题作出重要探讨,指出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应当优化培养方案,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
下午,研讨会围绕“知识产权学科发展”“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知识产权本科生教育”三个热点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同济大学朱雪忠教授主持“知识产权学科发展”环节。西北政法大学孙昊亮教授结合新文科背景,分析了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现状、特征、体系化路径,并指出了要建立包含保护、运用、管理、创造在内的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同济大学许春明教授认为,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需要克服较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难,但其仍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北京大学杨明教授围绕各方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期待、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供给三个方面,发表了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高校定位的独特见解。厦门大学林秀芹教授针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教育,提出要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知识体系、衔接培养机制和专业职称,积极稳妥的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教育工作。西安交通大学马治国教授结合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指出应当重新思考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以开放态度,对目前学科结构进行改造,对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分类,以满足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于波作为与谈人,指出尽管目前对于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建设仍存在较多担忧与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学科建设与发展,我们应当注重积累经验,探索可能路径,以期最终形成成熟的建设方案。重庆理工大学苏平教授则以交叉学科为主题,分析了设立交叉学科存在内部、外部和自身的理论障碍,并从树立融合发展理念,明确交叉学科发展的核心理念,摒除传统学科的排外思想三个角度提出建立交叉学科的思路和对策。
武汉大学宁立志教授主持“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环节,我校何敏教授从研究生的学术修为和研究生的学术作为两个角度展开,为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修养的训练与提升提出宝贵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伟教授围绕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教育提出了三点思考,包括讨论知识产权要在不同语境下进行,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教育要侧重于应用,以及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高校二级知识产权学院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曹新明教授结合二十大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从评判标准、教育方式等方面,指出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之关键是要培养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产权人才。清华大学崔国斌教授以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的差异化市场定位为主题,分析了国内外知识产权学科的差异,依据目前法律教学的不同定位,提出目前法学院的课程设计应当聚焦理论问题研讨,强调理论课程深度化研究。上海大学袁真富教授担任与谈人,提出知识产权学科交叉面临着毕业论文送审盲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衔接,实习、法考、考公等方面需求也影响着研究生学术修养训练。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应更好回应这些现实需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玉烨教授提出法律博士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更应注重学术与实务的结合,而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应更好地满足现实需求,保证司法考试资格,增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未来竞争力。
西南政法大学李雨峰教授主持“知识产权本科生教育”环节,我校黄武双教授谈及我校知产经历三个阶段的课程调整,最终选择了“法学+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并辅之以学术讲座、沙龙和竞赛活动,对学生素质进行集成训练。南京理工大学戚湧教授从自身知识产权学院的课程设置展开,阐述了其培养高层次服务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并结合校内外各平台合作,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湘潭大学肖冬梅教授结合湘潭大学打造的三院一体两翼架构谈论对于复合应用型知产人才的培养,从高端平台、综合师资、特色教材和精英课程四位一体来建设专业,并通过交叉学科的融合,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复合培养。华南理工大学谢惠加教授谈到华南理工大学在同样保留部分理工科课程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学生转型双学位以弥补理工科知识的欠缺。暨南大学徐瑄教授结合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科教育的发展过程提出,知识产权有独立的学科地位,有独立的理论范式、思维方式,也有独立的人才规格、人才标准,由此,知识产权本科应当有一套独立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西南政法大学黄汇教授担任与谈人,提到对知识产权要有链条式认知,保护仅仅是起点,后续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及公共政策安排和制度体系都应当纳入到知识产权的整个学科体系的判断当中去。我校知识产权学院储翔副院长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角度,强调了本科知识产权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加强专业建设,立足知识产权专业特殊性,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稳步展开各项教学工作,为助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丛立先作会议总结强调,研讨会对完善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对推动形成知识产权共同体,夯实既有的知识产权法律职业共同体,拓展可能的知识产权职业创新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讨会是我校知识产权学院与全国各大高校和有关机构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新起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把握好知识产权学科发展机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实践需求的复合型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做好知识产权新实践,实现知识产权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