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解放日报】 七秩春秋明德崇法 日新月异华章正铸

    发稿时间:2022-10-18浏览次数:313

    坐落于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华东政法大学拥有与苏州河美景相得益彰的近代建筑群,格致楼、韬奋楼、六三楼、东风楼等27栋楼宇静静伫立,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70余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2021年,华政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一江一河”重大工程建设,拆除校园围栏,将“国保级”百年历史风貌建筑群融入苏州河滨水岸线城市公共空间,打造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景观,向社会公众开放。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也是共和国法治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学校创办至今七十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以“笃行致知,明德崇法”为校训,在“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构建了“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人才培养发展格局,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法在心头  筹谋探索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华政的人才培养始终与中国法治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在多个场合如是说。学校创立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国内的法学教育一片空白,共和国亟需一大批无产阶级政法干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人民司法制度。华东政法学院义不容辞担当起重任,开启探索人才培养之路。

    1952年,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历经“两落三起”,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复校。2007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建校迄今,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结合科研,为新中国贡献了华政人的智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共和国迎来法治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首次提出“法治人才”概念,从“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教育质量,为共和国提供优秀接班人、合格建设者,以法学为核心,推动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华东政法大学责无旁贷,为法治中国建设吹响继续奋进的集结号。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12月,全市首个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在华东政法大学揭牌成立。华政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着力培养造就符合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1952年至2022年,华东政法大学在校生规模从320人增至18000人。从单一的法学专业,到现有本科专业25个,“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现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近3年来,设置智能法学、国家安全法学、教育法学、卫生健康法学、纪检与监察法学、法治文化等新兴和交叉学科。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2020年获批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际示范创建项目。

    从建校初期全体师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帐篷精神”到当下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70年来,华东政法大学肩负着法治兴国和法治强国的双重历史使命,培养了一大批深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法学教育工作者;一大批参与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投身基层法治治理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华政方案”。

    法与时移 提升能级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华东政法大学始终践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理念,在基层普法和法律援助方面持续深耕,服务法治中国建设,荣获2016—2020年全国普法先进单位。

    2021年12月4日,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当天,在苏州河步道华政段的法剧场,宪法诵读、主题宣讲、情景剧表演、法律咨询,数百名师生和市民朋友共同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宪法课”。

    “普法要让人听得懂。”曾被评为上海市普及法律常识先进个人的宪法学教授俞子清在无数个场合反复提及。俞子清从上世纪80年代“二五普法”时期开始参与普法宣传,在宪法研究和宣传道路上执着行走了40年、普法近百场。

    1997年,学校成立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20多年来始终秉持“以我所学,服务社会”,累计组织大型线下普法宣传活动162次,服务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无偿援助10万余人次。2016年,学校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出版了全国首部《中学基础型课程法治元素渗透指南》,主动服务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

    民法典发布后,“回华政学民法典”《民法典》解释论专题系列讲座上线,民商法教研室牵头组建宣讲团队,深度解读民法典相关内容,收看学习累计超过75万人次。法援新疆实践团暑假时间奔赴新疆,开展“以我所学,法援新疆”《民法典》普法宣讲活动,获评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在做好普法工作的同时,学校不断提升能级,主动对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法科优势,进行高端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截至2021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3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项目166项,含重大、重点项目2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1项。学校建立“旋转门”制度,建设社会服务专家库,与政府和实务部门密切对接,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建设项目,不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培育形成华东检察研究院、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等一流高端智库品牌,数百余项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相关部门采纳。

    2020年,学校成立公共卫生治理中心,大力建设卫生健康法学科,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法治智慧。2021年12月,上海市人大法治人才培训基地在华政揭牌,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培训基地、高端法治研究平台、普法教育重要平台。2021年,学校勇担使命,积极回应数字社会治理需要,成立全国首家“数字法治研究院”,助推数字法治建设。与司法部共建成立全国首家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探索法学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新方式。2022年1月,学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联合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为上海“十四五”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唯治为法  开放共享推动法治文明进步

    “有花有草,孩子特别喜欢。顺着步道还能走到校园这老建筑前,比以前视野好多了。”住在华政附近的胡阿姨说。在布局“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项链”中,华东政法大学以开放姿态融入城市发展,与市民共享校园,展现出赋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的使命担当。“华政园打造最上海文脉”案例获评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70年来,在这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土地上,法治文化的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一代代华政人身上,始终驱动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由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创排的原创大型话剧《雷经天》,于2021年5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成功首演。“借此剧的创作,我们向所有华政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法学?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法律人?”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该剧以老院长雷经天审断“黄克功案”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线索,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和“纪严于法”的红色法治精神。“话剧《雷经天》是破创作风气、破校园戏剧、破人才使用的‘破圈’之作,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之作。”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指出。话剧首演成功后,学校开设“《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课程,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教育创新学习模式,面向全校招募学生演员参演青春版话剧《雷经天》,2021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开幕演出,获优秀剧目奖。

    无论是“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还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法治精神,都是华东政法大学70年来与祖国法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选择。校长叶青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法学教育理应要向世界开放,要站在‘一带一路’建设前沿,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服务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实务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全面开放的时代潮流,开拓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项目+学生境外学习/实习项目+学院特色培养项目”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中外合作研究中心+全英文特色课程+学院特色论坛机制”的教学科研国际化模式。从1982年招收首批21名留学生,发展至年均近千人的留学生规模,改变的是人数、生源、项目,不变的是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步伐、合作的大势。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连续6年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暑期学校,连续12次联合举办Moot Shanghai模拟仲裁比赛,参赛队在众多国际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

    2021年4月,国际教育学院成立,旨在整合学校国际化资源,全方位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2022年3月,《法学》杂志(Law Science)海外版首期正式在美国出版发行,6月进入世界著名数据库HeinOnline的法学期刊核心库(Law Journal Library)和“法治中国”主题文献库(China Law&Society),向世界传播中国法治之声,通过培养兼具全球视野、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国际化法律人才,从更长远意义上促进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

    2022年9月,“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成立,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学校法律史、国际法等学科优势,重点聚焦世界法律文明与国别法、金砖国家引领全球治理法律机制开展研究,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七秩芳华铭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如今,苏州河畔钟声悠扬,明珠之光璀璨闪耀。华东政法大学将以崭新姿态,扎根中华大地,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和社会治理人才,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一流政法大学而奋斗。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陆蓉  2022年10月16日特刊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