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观新闻】盲盒等随机销售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上海《消条》最新修订原来融入了这24个字

    发稿时间:2022-09-25浏览次数:138

    从盲盒销售到促进就业,“法”字当头如何保驾护航?作为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的重点活动之一,“依规治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主题论坛上,各方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看似抽象,却很实在,比如经最新修订、上个月开始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就融入了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

    如何一起守“沪”消费者权益?今年,华东政法大学副研究员王镭被学校派往市人大法工委挂职,承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立法修订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借助实际承办修法工作的便利,他全程跟踪并深度参与了条例的修订,及时掌握到修订草案中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疑难和争议问题。

    比如针对以盲盒为代表的随机销售模式,他们协调小组在立法征求意见阶段,精准判断出盲盒模式极易诱导消费者为追求“限定款”“隐藏款”而盲目消费和赌博式购买。经专家建议,条例最终条款规定了随机销售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并鼓励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引导理性消费,从而杜绝消费者赌徒心理的产生。王镭表示,通过专家建议和协助论证,这一条例逐步完善了“绿色低碳消费”条款,倡导低碳节约、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同时反对浪费,实现了法律规范功能和价值引领功能的良好结合。

    同时,协调小组在参与立法调研座谈过程中,发现互联网广告、网络直播、跨境电商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十分薄弱,存在欺诈消费者、侵害个人信息等诸多乱象,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专家提出建议:一是对于互联网广告,应当依法整治经验分享、竞价排名等新形态下的广告乱象,保障消费者不受各类广告信息骚扰;二是应增加网络直播规范经营义务,强化网络直播平台、直播间运营者和主播等的消费者保护责任和相关主体责任;三是应当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与规范大数据杀熟,强调经营者不得利用自动化决策歧视消费者。王镭表示,这些建议得到了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对于网络文化和网络空间治理以及建设和谐文明的网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作为一份立法性决定,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杨官鹏参与了上海市就业促进决定的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审查。今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沪上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第二季度全市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达12.5%。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在大走访大排查调研中了解到各方均希望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法定责任。同时有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疫情导致就业困难人员失业等方面的诉求大幅增加,企业劳资纠纷矛盾也明显增多。

    就业公平正是价值观题中应有之义。协调小组建议明确公平就业和纠纷化解相关要求,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由此,这份促就业的决定草案明确:任何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患有传染性疾病而解除其劳动合同,在招用人员时不得以曾患有传染性疾病为由拒绝录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外,协调小组建议突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倾斜保护,践行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草案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全力帮扶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各类就业补贴政策;并要求扩大开发绿化市容、环卫保洁、助老助残、就业援助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向重点群体倾斜。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罗培新表示,上海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宣传周、座谈会、法治文化节等多种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认为,应不断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宣传、阐释工作,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法律、党内法规和公共政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当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为上海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批专家代表授聘书。

    (来源:上观新闻 记者:作者:徐瑞哲 2022年9月25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