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中国社会科学报】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发稿时间:2022-09-08浏览次数:229

    向世界讲好“中国之治”背后的实践样本,提升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广度和力度,增强中国法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日,在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英文期刊Law Science首期出版发布会暨中国法治建设国际传播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表示,应在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努力向世界推介中国法治实践、传播中国法治声音、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构建中国法治传播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法学类期刊是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提出,我们要坚定法学研究自信,阐释好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法学类期刊要将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提升回答中国之问的能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回答时代之问的魄力;立足中国实际,刊发解决重大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要创新做好法学类期刊外译工作,让世界读懂法治中国。

      促进中外法学学术领域的交流互鉴,有利于让世界全面认识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深刻理解法治中国建设进程。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李瑰华表示,通过创办法学类英文期刊,我们可以向世界全面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生动实践,主动传播中国的高水平理论创新成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中国法治建设故事,提升中国在涉外法治领域的话语权。上海政法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认为,法学类英文期刊是中国法治学术思想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应面向海外读者,大力挖掘中国法律体系的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彰显中国法律制度的特色和系统性优势,展示法治中国的建设成就。

    拓展海外交流互鉴新路径

      推动中国法治研究成果“走出去”,促进国际法治交流互鉴,探索和拓展海外传播路径尤为重要。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人权法学》主编张永和感慨道,许多国外学者也想了解中国的法律和案例、中国法治学人的思考、中国法治学术呈现的状态,但国外著名大学图书馆内与中国学术相关的图书数量很少,而介绍中国的英文或法文文件、资料、法律相关书籍也十分匮乏。发行法学类外语期刊,是中国法治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必由路径,也是提升中国学术国际传播水平的应有之义。

      中国法治如何唱响世界?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看来,可从三方面着手。在学术化表达上,要用国际上听得懂、传得开的专业话语,讲述中国法治故事、法治成就和法治经验,提升中国法治的国际认知度和穿透力。在学理化阐释上,把中国法治道路、法治模式和法治思想背后的道理、原理、哲理讲透彻,真正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在国际化传播上,可通过选聘海外共同主编、增加国际编委比例,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进入SSCI和AHCI等国际期刊检索库,提高期刊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境内外读者规模和受众面。郭为禄表示,要坚持“中国话”和“世界语”相统一,提升回答世界之问的传播力,善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传播开来,持续推动中国法治文明和世界法治文明的对话交流与互鉴。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张辉提出,在议题设置方面,我们在凸显中国关切的同时,也应体现中国所维护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通过阐述中国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统西方理论的异同,传达中国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立场和观点。同时,期刊应保持足够的开放性,持续做好新媒体传播,更好地影响国际话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张今柯表示,我们要借助中国法律文化的域外传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全球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既要善于提出全球关注的议题,又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依托期刊把中国学人对世界法学理论和人类法律的贡献予以妥善表达和精巧呈现,向世界更好展现中国法学界的学术精品。

      加强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与会学者认为,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创办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嘱托,将法学类期刊打造成对外传播的强大平台,向世界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论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与世界分享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共享中国依法治国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升中国法治影响力和传播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 查建国 陈炼 2022年9月7日第1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