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和我校科研处、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媒介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讨会暨首届技术、文化与媒介实践前沿论坛”通过网络会议顺利召开。
论坛围绕媒介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实践与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展开探讨,以主旨论坛、总编论坛和平行分论坛形式举行。主办方邀请到了八位新闻传播领域的领军学者在主旨论坛发表演讲,同时也邀请了三位新闻业界的资深总编在总编论坛发表演讲。此外,会议还设有“马新观与媒介思想:观念的演进与展开”“宣传与舆论:多时空的主流声音”“媒介化社会中的马新观:从内容到平台治理”“媒介实践与媒介批判:马新观的中国经验”和“雏凤清音:马新观的多维视野”五大主题分论坛。论坛自征稿以来,获得来自全国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据论坛组委会统计,共征集到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的100余篇论文,会议当天在线旁听人数达到400余人次,为媒介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度研讨搭建了良好交流平台。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祥飞副教授主持。
我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致欢迎辞。郭为禄向出席和观看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欢迎,向精心筹备论坛、大力支持研讨会召开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以及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头部院校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举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亦希望增进我校与新闻单位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肩负深切社会责任和扎实专业素养的人才,彰显学校在服务宣传文化法治建设进程中的责任担当。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也代表主办方之一致辞。她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与目前新闻学研究所面临的创新机遇十分契合。她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确立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和基础,引领我们为世界范围内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又能突破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式,结束西方新闻学的垄断霸权地位,带领新闻学研究向着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常务理事、我校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在主办方致辞中指出,在技术驱动新闻传播形态高速变革的媒介化时代,不但法治新闻传播发展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呼吁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如何贯穿新技术主导下的传播实践也同样值得思考。此外,政治传播、法治传播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间的关系也仍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传播学院希望论坛不仅能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工作,还能为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作出贡献。
主旨论坛上下半场分别由范玉吉教授和传播学院郭恩强教授先后主持。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先生首先分享了他对政治、法律和新闻传播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童兵教授认为,政治、法律和传播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社会活动,政治学和法学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对社会政治行为、法律行为的导引。童教授就穿插于人类政治、法律过程中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方式、特点与职能作了五个方面的阐述。
亚太新闻传播学会联盟主席、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为统领,从深度媒介化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核心理念及其深度媒介化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指出,元宇宙即是深度媒介化的现实,当今世界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已经根植于媒介化的过程中,与数字媒体及其底层基础设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生活与文化逻辑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介所改写。
王润泽教授发表主题为“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历史语境与内涵重释——以英国‘反知识税运动’为背景”的演讲。她从新闻史书写中的新闻自由与报刊印花税、从“法权税”到“市场论”、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念三个方面,以实践史为视角梳理了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发展脉络。她强调,能动性、实践性与人民性是马克思新闻自由观念的意涵,人民性是其核心,对中国特色新闻学与中共新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以“新文科视域下实践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实施路径”为题,从实践教育的范式、内涵和路径出发,强调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实践教育的内涵应从原来的教学层面转向育人层面。她指出,在实施实践教育时要强化实践思政,与课程思政同行;促进实践教育的融合,共同构建立体化马新观实践教育体系;落实产出导向,为赋能和创新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也要加强教育者、执教者自身的理论功底和认知水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以“马新观及其中国化”为主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背景与历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语境的演进历程以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张涛甫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将为人类新闻传播理论作出独特贡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的转向”为题,指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愈发呈现出明显的实践转向的趋势,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核心、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时代变化与新闻生产变革等因素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转向。最后,强月新教授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转向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最新表达以及用新科技创新教育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则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面的心得经验。张明新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具有强实践性、强综合性、价值引领性和听众特殊性等四大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组织好教学团队、采用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并且注重把握授课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最后,张教授还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具体内容,全面细致地讲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工作的理解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从历史维度出发,聚焦马克思新闻观实践史中的重大事件——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共七大召开及闭幕期间各类媒体报道情况的梳理,考察了中共七大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编论坛由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琪主持,我校科研处副处长彭桂兵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了讨论。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高级编辑周智强首先对媒介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解读。他指出,互联网并非单纯的技术形态,它同时承载着突出的意识形态内涵和功能,因此在媒介化时代,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并且要以斗争的精神面对当前的复杂局面。
东方卫视中心副总编辑周捷以《这就是中国》节目为例,发表了以“把握舆论斗争方向,讲求斗争艺术”为主题的演讲,讲述了在西方国家屡屡向中国发起认知战的背景下,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提高“政治三力”,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成功打造出一档在创新中涉足理论深水区,敢于善于进行舆论斗争并彰显中国话语力量的节目。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结合澎湃新闻的发展经历,从坚持专业内容为王、采用平台化战略打造全链条服务、创新国际传播三个方面阐释了新型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经验。针对新型主流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应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夏总编指出,新型主流媒体机构应结合网络的特长,提供媒体型的信息解决方案;媒体人应向网络新型守门人转变;商业平台的网络滤镜需要公众功能的滤镜去过滤。
此外,论坛还进行了“马新观与媒介思想:观念的演进与展开”“宣传与舆论:多时空的主流声音”“媒介化社会中的马新观:从内容到平台治理”“媒介实践与媒介批判:马新观的中国经验”“雏凤清音:马新观的多维视野”等五个分论坛,分别由我校传播学院副院长巢立明、胡慧源副教授,孙祥飞副教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阙天舒教授和传播学院赵蓓红博士担任主持人。
《新闻记者》《南京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出版发行研究》负责人和传播学院秦朝森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讨论。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安徽大学、延安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扬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渤海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学生发表演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套富含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实践体系,具有很强的发展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其变革创新与媒介形态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媒介化时代的到来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进入新时期。本次论坛汇集了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资深学者与专家,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专业研讨,分享了大量富于启发性的深度思辨与前沿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媒介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视角,进一步增进了大家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领悟。
来源丨科研处 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