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研究与普及传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6月18日,由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理论·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出席并致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研究
郭为禄提出,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的研究,既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的认识,也有助于从实践中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和人民的血脉灵魂中。我们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改革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结合起来。
主旨发言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旨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学与研究》副主编耿化敏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由《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理论,这一理论品格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范。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这一理论气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也是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理论,这一理论性质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风骨。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精神密码,且两者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我们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探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景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和传播。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表示,伟大建党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展现出强大的跨越时空的历史穿透力。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理论逻辑的原初点、历史逻辑的起始点、实践逻辑的落脚点,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时空坐标中间的轴心。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历程中,要继续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认为,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我们要注重对于苦难的理论叙事,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性和说服力,提高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的力量感。同时,要立足于现实进行普及传播,不能脱离社会和现实的人进行理论宣传,做到收放自如,正例反例相结合,立足于主旋律。另外,我们应避免把理论传播变成单纯的结论传播,要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创新改进传播方法,提升理论传播学术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理念与理论的升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精髓所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入手,一是从理论的高度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兴趣,三是引导学生接受、认同伟大建党精神,四是鼓励学生外化于行,在实践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提出,青年群体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和弘扬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新时代新的风险挑战,要引导青年们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赓续红色血脉。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代青年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既是新形势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必然要求、应对三个“百年”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方位下探索真理、提升自我的发展要求。当代青年应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树立历史意识、世界意识、问题意识,从而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创新自信,不断获取伟大建党精神的营养和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认为,作为纵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性实践的本质精神形态,伟大建党精神所内蕴的母本效应,在不同历史阶段与实践主题的规定下,具化为价值多元的精神样态,这些精神样态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我们党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是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厚滋养。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把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推进、发扬光大。我们应明确,只有当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理论成果得到深入严谨的研究阐发、机制保障、文化熏染,并且不断取得自我革新时,才得以切中社会现实,在现实实践中真正落地。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
会议第三阶段的主旨发言由《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主编王多主持,第四阶段的主旨发言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徐家林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总编姜佑福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有机整体,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起”,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承”,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转”,四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合”。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副主编赵付科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二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动因,三是中华文明精神宝库中的瑰宝。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为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滋养。
《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主任记者吕东卉从四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的方法路径。吕东卉提出,一是研究阐释,构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学术话语体系;二是宣传普及,要用好大众媒介、网络空间,做好社会舆论工作;三是教育引导,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四是行为示范,要通过历史典范和时代楷模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引领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教授针对当前学科之间对话不足、学术与传媒互应不够、对内与对外叙事框架不一的问题,提出中国要实现对内叙事和对外叙事的有机结合,主动向世界阐释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超越西方话语和中国话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实践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话语体系。同时,还要超越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叙事范式,重构一个全球叙事范式。持续探索多模态传播实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学理化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应该体现整体性,从宏观、纵观、微观大中小三个层面做探讨。二是开展专题化教学,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三是加强一体化建设,包括学科学术教学和学生培养的一体化、载体的一体化、传播的一体化等。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从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必然性、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内在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进行了学理分析。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不竭动力,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发言中,刘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时期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逻辑。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邱仁富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同时,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传统精神的再造以及理论上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历史力量。
徐家林认为,普及传播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多样性,以此提高普及传播的实效性。我们要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一要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二要普及和传播党的百年奋斗史。为了提高普及传播的实效,既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也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影视、广播、文学、艺术等作品之中,并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杨嵘均教授作研讨会总结发言。他表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才能增强针对性,突出时效性。做好思政工作还需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育人,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二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伟大建党精神和理论回归常识、常态、常情、常理、常行。三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生活,通过生活注解理论,要让日常行为遵循人性,倡导德性,锤炼党性,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惯常、惯性、惯例,绵延不绝、久久为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