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治水而且修岸,楔形半岛美上加美。
说起苏州河这条上海滩母亲河,昨天、今天和明天交汇在这样一个时点和地点上。
上溯历史之河,1949年5月25日,是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的第一天。是日夜晚到次日凌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江苏丹阳转乘火车、吉普车抵达苏河湾里的圣约翰大学,进驻校内跳交谊舞的“交谊室”。至27日,大上海全部解放。当年距离落成只不过20年的交谊室,由此被称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
今天,圣约翰大学原址正是华东政法大学所在,交谊室也更名为交谊楼。交谊楼与百年老校里的27栋文保建筑,通过开放空间、共享校园,都与苏州河这个湾、与所有市民游客毫无隔阂地拥抱在一起,成为“一江一河”城市项链上的一颗明珠。
一老楼,一故事
“我住在小高层,每天都能看见楼下的苏州河。”今年72岁的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民,所在“家属区”与华政长宁校区仅一墙之隔。从他家的窗口望去,苏州河日日夜夜东流去,两岸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风景。
因校园防疫封闭管理,王教授居家办公两三个月。临近本学年期末,才终于得以重回40年来与自己相知相伴的华政园,坚持他退而不休、天天上班的习惯。上午9时许,他从万航渡路小区门步行到隔壁的万航渡路校区门,一进校门不过百米,右手边就是标志性的交谊楼。
在交谊楼门外,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了那块建筑铭牌,上刻“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楼高两层,底层是石材外立面,上部是红色砖墙,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1949年5月26日凌晨,陈毅老总就是从这幢楼后面的苏州河桥进校,在此宿营扎寨,建立起解放军在沪第一个指挥中心。
曾经举办篮球比赛等文娱活动的场所,成为陈毅司令员与华东局秘书长、后为华政首任院长的魏文伯等一起打地铺休息的地方。上海解放前夜,东方微白之时,后任新中国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走出交谊大厅,行至大草坪上,与在此执勤的约大学生党员交谈。运筹帷幄之中,5月27日晚,陈毅和上海地下党领导刘长胜等在楼内胜利会合。
如今,通向苏州河南岸的那座木桥已不复存在,但1929年在约大落成的交谊楼仍然健在。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建校时的首届学子也是在交谊楼举行开学典礼,与全校一起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历史。
“学校里有很多资料,这样我才能做研究。”作为法史名家,王立民著有《上海法制史》《古代东方法研究》《中国租界法制初探》《上海租界法制史话》等学术著作,最近忙于主持新的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他穿过老式牌坊和中央草坪,走进他所在的办公楼——40号楼。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楼号,原名“思颜堂”,1904年落成,华政创校和复校时曾改为学生宿舍。而100多年前,孙中山就曾在40号楼大会堂发表演讲,“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
一老楼,一故事。华政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拥有中西合璧、格局完整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群,从交谊楼到40号楼,还有格致楼、六三楼、东风楼等27栋建筑组成。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现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文脉。
先贯通,再提升
华政长宁校园被苏州河以U形弯的形态紧紧拥抱,恰如一座楔形半岛。
站在跨越河东河西的华政桥上,王立民见证着苏州河上、岸边40年来的今非昔比。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最初的苏州河,从垃圾船到泥沙船,从印刷厂房到批发市场,不好看、不好听也不好闻。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苏州河治理,水质提升,永别黑臭,货船不见了,鸥鸟飞来了。现今,苏河不仅治水,而且修岸,美上加美。
苏州河岸线贯通首先在于滨水公共空间连通,随着长宁段贯通工作推进,滨水断点、堵点不断被打通。根据“不占水面、共享岸线”的思路,华政责无旁贷打开校园围墙,退让环河的滨水空间并铺设步道,拆除历史遗留搭建11处,并对两栋临河宿舍作出功能调整。
2019年8月,苏州河华政段实现第一次贯通。贯通之初,这里还是一段路幅“苗条”、最窄处仅约1.5米的带状景观步道,且步道与校园之间仍用围栏进行安全隔断。不过,慢行动线时有变换,颇有曲径通幽意味。
“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工程的再提升,背后是无数次促动发展的顶层谋划、协调推进。此后一年多,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及区校召开数十次不同范围参与的专题会议,不断凝聚共识,研究讨论并切实推动长宁校区校园规划提升工作。
为确保滨水空间进一步打开,长宁校园克服许多困难,积极腾挪空间,先后完成学生公共浴室、水泵房、木工房、仓库等18处建筑拆除,对原有学生宿舍进行改造,增设浴室设施等。同时,采用绿植挪位、绿篱后退等调整手段,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
至2021年,原本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全部被拆除,缓坡草坪、精致花境、匠心点景,由慢行步道串联的滨水空间变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园”。优化提升后的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比原来又拓宽了两倍,而最宽处约达98米,整体面积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华政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通过努力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校园整体风貌融入苏河滨水景观,改建成了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让市民最大限度享受最美公共空间。
纳百川,最海派
“现在我每天除了上下班,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帮着女儿带带外孙女。”说这话时,王教授洋溢着最幸福的神情。三代同堂,住在河畔,全家有了最佳休憩之所。
在华政段“一带十景”中,思孟园、格致园率先开放后,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书香园等八景也已于2021年国庆前全面完工。长约900米的2.0版苏州河华政段不出意外大受市民欢迎,截至2021年10月10日,仅上岗志愿者就累计安排705人次,其中“十一”长假期间近500人次,分布在校内12个固定站点和部分机动站点。他们来自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踊跃报名、志愿上岗,“因为身穿橙色志愿者马甲,市民亲切地叫我们小橙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沿苏河滨水步道起点思孟园往前,目光越过开阔而精美的大理石“弹格路”,格致楼便映入眼帘。相比群楼,格致楼可谓有点混血的“资深美女”。她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为三层楼房,砖木结构,迄今已逾两个甲子、跨越三个世纪。与校园内同时代建筑一样,格致楼特色在于中西结合,比如外观上其屋角飞檐翘起,类似于寺庙屋脊,具有中国古建筑特点,而南墙面却是城堡式构型,颇具典型意义。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学专家郑时龄教授认为,格致楼外廊、庭院等建筑格局是西式的,屋檐、翘角等建筑风格的“外衣”是中式的,因此这种建筑也被称为“中国装”建筑。他评价,“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是我国具有鲜明特点的一批近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保护价值。
几年前,华东政法大学完成对格致楼“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修缮工程。在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下,学校和修缮施工单位对老楼进行了建筑立面、屋面翻修、原室内装饰拆除和重新装修、原始结构加固等全范围修缮,历时10个月之久。此举在上海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中尚属首例,为其他历史建筑保护,特别是校园内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提供了借鉴。
纳百川,最海派。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保护好水生态,就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据了解,华政将力争在一两年内分三批次完成长宁校区文保建筑高标准修缮工作,同时对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筑适时实施维修工作,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滨河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真正变为沿河开放共享的最美校园。
一江一河,串珠成链
优化提升后的滨水空间和优秀文保建筑组成“黄金搭档”。苏州河华政段,只是上海“一江一河”城市项链上的明珠之一。
2018年,上海提出启动实施第四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逐步实现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当时,苏州河中心城区段未贯通岸线约15.3公里,还分布着63处断点。2019年,上海专门成立“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做好一件事,就是把最好的公共资源留给人民。继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后,2020年底,苏州河42公里滨水公共岸线基本贯通开放,“一江一河”逐步成为超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样本。
“十四五”规划愿景中,上海将持续规划建设“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和设施,实现岸线贯通与功能提升同步推进,不断完善开放空间品质,丰富滨水区城市功能,加快江河两岸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2022年6月2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