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
青年人的身影
从来没有缺席
他们为校园防疫出力
为居民、患者解忧
用才华发光发热
用青春守护这座城
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主持人宇皓云端对话
社区青年志愿者代表
五角场街道国和路111弄社区“00后”志愿者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高三学生 卢浩
方舱医院青年志愿者代表
国展中心方舱医院志愿者 邱业清
高校师生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思政教师
上海交通大学巢睿祺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邹程琳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处学生就业中心副主任 凌红梅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顾佳圆
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 李冬梅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辅导员 田原
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表演系2019级学生 侯睿
01青年在社区
在家打开电脑
他们是努力学习的学生
出门穿上防护服
他们就成了社区的卫士
这次疫情中,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们,有不少90后、00后的青年人。他们在网课之余,自发将志愿服务,作为一份特别的“作业”。
家住五角场街道国和路111弄社区的卢浩,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不久前刚过完18岁生日。看到社区志愿者从早忙到晚,有时甚至是通宵,“00后”的他主动报名,成为了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将志愿服务当作自己的“成人礼”。
维持核酸秩序、帮助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打印核酸码、运送物资及消毒……周边有其他小区,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卢同学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去支援了防疫,熬了个通宵。
“五四”青年说
作为年轻志愿者,我觉得我的体力更好,可以干得动更多的活。看到我做志愿者,别人也来做志愿者,团结的力量是很大的。让微小的光芒,汇成更大的能量!——卢浩
02青年在方舱
从社区居委到方舱医院
热情而有活力的青年
无论身在哪里
都愿将志愿者继续做下去
经过十余天的治疗,国展中心方舱医院志愿者邱业清,今天已经“出舱”一周了。
3月底,邱业清就报名成为了社区志愿者,学习了防护服的穿脱流程,以及健康云扫码设备使用方法。后来的半个多月,他协助核酸检测,将标本装袋装箱,帮居民整理药单、配药,为居民发放物资和抗原试剂。
核酸阳性后,邱业清的第一反应是:在方舱医院,继续做志愿者。
在方舱安顿下来后,邱业清准备去报名志愿者,这时刚好遇到了准备出院的第一任志愿者队长许建波和餐饮志愿者老党员。经过邱业清的描述,基于此前在居委的志愿服务经验,他被推选为第二任志愿者总协调,开始了方舱志愿生活。
招募志愿者、协助流调、餐饮分发、物资分发……从最开始的认知、学习到后来的熟练、创造,邱业清学到了很多,也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面对人员的高流动性和志愿者的高流动性,作为“统筹者”一角的邱业清,将志愿者们进行网格化管理,更有序、高效地为方舱患者服务。
“五四”青年说
背后志愿者的力量很强大,我们也可以加入进来,让后来的患者感受到温暖。我们可以接过前辈的旗帜,挺立在我们的潮头。——邱业清
03青年在高校
高校的大门暂时封闭
但校园里的精彩从未暂停
师生用坚守、热心和创意
书写不一样的青春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
这次疫情中,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思政教师巢睿祺“解锁”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代班阿姨。
3月上旬,巢睿祺“逆行”进入学校。进校的那一刻,保卫人员请巢老师确认是否进校。巢老师说:“我的学生在校内,我就是特地进来陪伴和守护他们的。”
楼栋阿姨因疫情被转运至校外观察时,巢老师便“火线”上岗,进驻学生楼栋,成为了“代班阿姨”,和同学们同吃同住,成为彼此的力量支撑。
巢老师发现,比起生活上的诉求,同学们可能更关注的是上网课是否流畅,学业进度和科研进展是否能跟上。
当同学们了解到给自己传道授业的老师,下课后自发开车穿梭在校园内给楼栋同学们送餐时,便更有在封控期间持续努力学习科研的动力与冲劲,也更有战胜疫情的信心了。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研二学生邹程琳,是上海交通大学霍英东体育中心核酸检测点的志愿者总负责人。
累计参与核酸检测约30次,参与采样近20余万人……每天的志愿工作于她而言,是重复,也是创造,重复着一次次内容,创造着一次次核酸阴性结果。
有次,全员核酸检测持续采样到深夜,大家带着疲惫上了岗。突然,前面一位女同学大喊:“是瑞金周杰伦诶”!我们看过去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医护的衣服上都写了不同的“明星的名字”。
“今天是全明星阵容”!
快结束的时候,医护们开心地说:“今天是晚上检测,怕大家情绪低沉,在衣服上写上'花名'本来想让大家情绪高涨,不至于疲惫,没想到采样效率也提上去了,真的太好了”!最后好多志愿者,都成功与医护们合影!
这场“追星”,追的不仅是“花名”,更是校园“大白”的榜样力量。
“五四”青年说
作为“大龄青年”,我们也要引导好更多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巢睿祺
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我们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守护校园。脱下防护服,我们是孩子;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战士。——邹程琳
华东政法大学
今天,恰好是华东政法大学封控的第54天。疫情期间,在华东政法大学校园里,有一种承诺,叫“和你在一起”。
华政的学工部工作人员、辅导员等等,住进了学生寝室楼,做起了楼长、志愿者,陪伴学生们度过这一段特殊的日子。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处学生就业中心副主任凌红梅,从3月中旬就入住了学生宿舍楼。她及时传达上海市以及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和各类会议精神,向学生公布楼长电话,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帮助他们解决。
同学们从一开始的担忧,到最后在学校的呵护下慢慢平静,让封闭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回到相对正常的轨道。
当老师们住进学生寝室,为学生们的防疫和生活,以及学习和未来发展操心的时候,华政的学生,也同样在用他们的方式,为校园防疫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顾佳圆,直到现在还在参与学校的志愿者工作。
一个宿舍楼就是一个临时党支部,学生志愿者们组织起来,为校园防疫出一份绵薄之力。统筹协调、物资分发,甚至是新闻稿的撰写,无处不有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虽然辛苦,但顾同学作为志愿者也感受到了众多温暖,是同学们的一句“谢谢你”、“辛苦了”,是老师们志愿服务后的一杯矿泉水,关怀虽轻,感动长存。
“五四”青年说
这是一起陪伴的幸福,正是因为有你们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学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凌红梅
青春力是责任,是担当,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是大家的共同奔赴。——顾佳圆
上海戏剧学院
作为上海艺术类高校代表,同样被按下“暂停键”54天,疫情期间,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不仅在学校、在社区做防疫志愿者,还发挥专业特长,用艺术的力量来战疫情。
5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充满了浪漫色彩,温情满满。
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冬梅,忍不住点赞这群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围绕“学会了怎样度过疫情,就学会了怎样度过一生”,同学们先把自己“稳住”,在逼仄的空间里仰观宇宙之大,感受内心的自由。
八大院系的上戏师生,用分门别类的艺术形式,疗愈自我,也服务大众。
“魔都的这个暗夜还没有过去,似乎有点长,但长夜终有尽头。”这段文字出自“600号男神”谢斌,而朗读者,正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辅导员田原。
文中的关键词“陪伴”,让田老师特别受感染。“2500万上海人,坚持在各自家中或岗位上。我们就这样陪伴着魔都,与她同呼吸,共命运。”
上海市第165场新闻发布会当天,发布了“非必要不离沪”的建议。田老师鼓励一位特别想家的同学说,疫情当下,我们难免想要逃避,但上海没有哪一刻,比现在更需要我们的陪伴。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侯睿同学很早就加入了学校的防疫工作,协助核酸检测,帮忙安排同学们的一日三餐。而作为表演系的19级学生,她也发挥特长,加入到了“以艺战疫”的行动中来。
侯睿为防疫创作了一段《齐心协力抗疫情》的快板节目,在宿舍里完成了创作的全过程。学了12年的快板,侯同学感到用这种轻快的形式,将自己日常的隔离生活融入传统艺术形式,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五四”青年说
不要等待光明,我们自己便是火炬。做一名向光、追光、发光的青年!——李冬梅
百年来的时代,每一次向前和奔涌,都映照着青年一代的身影。今天,我们更要当仁不让,用青年人的方式去读懂时代、追赶时代,去创造我们的时代。——田原
作为青年,在这样的抗“疫”大局中,我们应该用“踏平”而不是“躺平”来为青春注脚,用“内燃”而不是“漠然”来为抗“疫”助力,让我们的青春闪闪发光。——侯睿
可能和以往相比,今年的青年节,你会过得不太一样,校园里没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也无法和朋友出门,感受春末夏初的暖阳……
但是
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从来不会被隔离带阻挡
所有守护春天的你
都在闪耀着属于青春的光芒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祝愿所有的青年人
曾经的青年人
未来的青年人
节日快乐!
最后,用一首新歌送上祝福:由青春上海、人民日报新媒体、动感101、话匣子联合出品的建团百年主题歌曲《闪光如你》重磅上线。强国有我,闪光如你。
谨以此歌
献给百年追梦路上
不懈奋斗的闪光青春!
献给所有青春的你!
(来源于直通990 2022-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