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中国社会科学网】华东政法大学“东方明珠大讲坛”第七期科研抗疫特别活动在线举行

    发稿时间:2022-04-27浏览次数:41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陈炼吴楠)414日,由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主办的“东方明珠大讲坛”第七期科研抗疫特别活动在线举行。今年是孙本文先生诞辰130周年,本次活动以“孙本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为主题,邀请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周晓虹担任主讲嘉宾,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陆远、北京大学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白中林担任与谈嘉宾。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由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彭桂兵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学的建设者和评论者

    周晓虹认为,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从文化和心理因素入手,建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学术努力,这使他的学说带有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和心理还原主义的色彩。在那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孙本文充当了中国社会学建设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角色,最早尝试用社会学理论来推动苦难中国的社会建设,并致力于创建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林林总总的努力,既反映了知识分子面对危机时的天真与无奈,又反映了社会学家介入现实时的执拗与不甘。而1949年革命胜利之前由他个人写成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庶几也就成了即将黯然退场的旧中国社会学家们的集体谢幕词。

    白中林提出,从性格即命运的角度来看,孙本文身上体现了作为中国社会学家的命运及中国社会学的命运。社会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建中国社会学本身也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一种表现。孙本文作为中国社会学综合学派的代表,其所展现的中国社会学开创期的理论视野和思想传统,都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在社会学综合学派的思想图景中,是将心理、文化、历史等熔铸于社会学之内的。单纯的从定性与定量二分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学,可能会淹没社会学更为丰富的理论线索和思想传统,通过回顾孙本文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我们可以在接续中国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展。

     

    从反思西方理论到服务中国实践

    陆远表示,作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孙本文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其一,系统性地译介了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并尝试着初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二,全面开展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其三,领导中国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工作等)基础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名词审定、教材编写、课程拟定、刊物创办、学术共同体建设等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虽然社会学是一门西来的学科,但孙本文从未一味驱新求洋,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刻体认,对西方理论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思考,是深刻而博大的,这一点尤其应为当代学者学习和继承。  

    会上,陆宇峰也围绕活动主题,分享了自身观点。据介绍,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立足于“学术兴校”发展模式和“多科融合”发展格局,牵头打造了“东方明珠大讲坛”,自20203月开坛以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逐步成为代表华东政法大学较高级别、覆盖全校所有学科、具有学界美誉度、产生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殿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424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