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楠 陈炼)4月14日,由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主办的“东方明珠大讲坛”第七期科研抗疫特别活动在线举行。与会学者以“孙本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为主题,从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社会学研究方法、媒介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互动交流。
社会学中国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北京大学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白中林提出,在社会学综合学派的思想图景中,是将心理、文化、历史等熔铸于社会学之内的,单纯从定性与定量二分的角度看待社会学,可能会淹没社会学更为丰富的理论线索和思想传统。我们可以在接续中国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学者陆远认为,作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孙本文系统译介了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并尝试着初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孙本文全面开展中国社会问题经验研究,领导中国社会学及相关学科基础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如社会学名词审定、教材编写、课程拟定、刊物创办、学术共同体建设等,对当代有重要启迪意义。在大量引进西方理论时,如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明形态相结合,促进中国社会和谐进步,亟待学者思考。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表示,社会学中国化是一个未尽的课题,得到众多社会学家的关注。期待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50年(2029年)时,能将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扩展到10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通过他们的口述史,反映中国社会学的全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