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成立 我校与一大纪念馆共上“大思政课”

    发稿时间:2022-03-06浏览次数:1198

    2021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工作要求。在讲话一周年之际,我校与中共一大纪念馆于35日联合开展“苏州河畔的一堂‘大思政课’”并成立“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我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与周恩来曾侄孙女周婧祎、亲属代表唐华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璨、藏品保管专员赵嫣一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联合授课“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何益忠教授与副院长严宇鸣副教授联合主持。

     




    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在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指导,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于202110月正式启动“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系列活动。我校积极响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优势学科优势,精心组织专题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周恩来亲属联系,于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之际,联合成立“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校-社”联动机制,着力优化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思政课”。

    此次主题文物展品是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身着的中山装原件。该件珍贵文物由周恩来总理侄孙周佶、侄孙媳李清阳家庭珍藏保管,为纪念建党百年交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经与亲属协商,中共一大纪念馆将此件重要展品纳入“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第二批展出文物藏品序列。本次华政校园的思政教学活动是中共一大纪念馆重要展品首次亮相政法院校思政课堂的代表性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要求,我校作为活动主办方特意选定长宁校区交谊楼作为课程教学场地,以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作为上海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的第一宿营地,交谊楼见证上海解放的重要时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随着苏州河沿河步道修缮以及校园开放力度的加大,我校长宁校区已经成为了市民津津乐道的“网红打卡点”。这次学习活动选择在这一时点、地点进行,充分体现了“大思政课”教学理念,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高校、纪念馆及周恩来亲属三方代表的致辞中,大家都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强调课程及中心的建立是各方后续进一步深入合作的起始点。郭为禄表示,活动对于我校有着特殊意义,是华政建校70周年“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场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文物藏品进校园,创新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感染力是一次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党史主题教学活动。


    薛峰在讲话中对中共一大纪念馆“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系列活动进行了整体介绍,强调了此次教学活动的“专场”意义,指出纪念馆、高校以及革命领导人亲属三方的互动联系能够更好发挥文物对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教育作用,希望教学中心能够切实发挥效用,助推纪念馆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融合



    唐华在发言中特别感谢中共一大纪念馆与我校对于此次课程教学和中心建立的支持,指出中共一大纪念馆“百闻不如一‘件’”活动让人睹物思人,此件展品首次进入全国高校思政课堂,并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与我校马院教授一同讲授马克思主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重大。

     




    薛峰、郭为禄与周婧祎、唐华共同为“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揭牌。何益忠、赵庆寺向两位亲属及王长流、葛玲、严宇鸣、刘招成等研究员颁发中心研究员聘书。周婧祎、唐华共同将与我校成立年份一致的编号为NO.1952《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标识》首日封和《“第一次亮相”周恩来亲属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重要革命藏品活动纪念册》赠与我校,祝贺我校建校70周年。



     


    张璨、赵嫣一分别向学生讲述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历史故事与这件中山装的维护保养过程。赵庆寺作进一步理论阐释,结合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分析周恩来外交思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周婧祎在课程中也与我校学子进行思想交流,从青年人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课程学习认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不负韶华,强调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总理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在课程最后,听课学生近距离观看了这件展品,并分享了自己的听课感受。2021级马克主义原理专业研究生何奥同学表示,课程内容生动,能够有幸近距离观察这件见证大国外交的展品,增强了自己要进一步去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外交风范的浓厚兴趣。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研修班学生刘静晗认为,这是自己进入大学校园后的第一次“课堂外”思政课,这一堂课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新颖,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思想感染力



    此外,参与此次课程的校外来宾也纷纷对课程“点赞”,认为这样的课程既适合青年大学生,同样也吸引广大市民提升了人民城市的思想文化内涵。期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在今后进一步加大“大思政课”的推广力度,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共享优质课程,搭建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和协同育人平台,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引领中的社会影响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严宇鸣  图|周璇 佘婧杰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