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校政治学研究院与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发布《全球治理指数2021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治理指数由“机制”“绩效”“决策”“责任”四部分和各自具体指标组成,旨在通过客观数据衡量与评估全球189个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报告》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八份年度报告。与以往报告相比,本次在保持基本指标不变的基础上,新增了“参与联合国全球治理机制”指标。该指标的设立改变了“机制”部分二级指标关注机制创设而忽视机制参与和维护的问题。并且在该指标的数据分析工作中,指数团队首次利用大数据工具对联合国有关资料文本进行挖掘和处理。
全球治理指数2021报告封面
《报告》以“疫情危机中全球治理的变与常”为主题,结合测评数据,全面扫描了“疫情元年”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状况,揭示了自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的深度影响。《报告》指出,新冠疫情近两年全球大流行,对全球治理的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了全球卫生治理领域,正对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疫情导致国家间贸易保护和贸易冲突加剧。在全球减贫领域,疫情对全球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受制于治理能力和财政能力的限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全球减贫机制的支持,但相关国际组织的工作存在明显不足。而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领域,一些国家在疫情影响下已经减缓了其减排计划的实施。
疫情的冲击直观反映于《报告》有关数据中。其中,全球最高分和最低分相比去年数据分别下降了91分和80分。美国与中国的分差大幅缩小。同时,疫情导致了一些指标中各国得分的剧烈下降。由于大量政府间和国际组织会议改为线上举行或延期举行,导致“当年承办国际会议”指标原始数据几乎腰斩;“当年签订国际条约”指标数据剧烈下降。各国在“绩效”指标中的卫生、环境、气候和减贫等分项上的得分也出现或多或少的下降。《报告》强调,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关闭了国境,大量政府间和民间交流活动由线下改为线上,跨境旅游、就业、学习等活动大幅减少。跨国、跨区域和跨文化交流的减少,将可能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全球治理的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与疫情冲击带来的巨大变化相比,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停滞不前使全球合作应对疫情的努力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报告》结合数据指出,全球治理机制中大国主导的趋势仍然没有明显改变。而重要国际组织在权威和能力上的不足加剧了各国协调应对疫情的难度。疫情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之下,中国在后疫情时代逐步提出和细化了其在全球治理机制和各具体领域中的改革方案。
发布会线上合影
在会上,全球治理指数项目主任、我校政治学研究院严行健副教授对于报告内容进行了系统解读。各位与会专家针对报告内容和全球治理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全球治理指数项目负责人、我校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表示,新科技革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领导权之争也必然会围绕着科技竞争而展开。因此,在与此相关的科技、贸易和安全等关键领域,可以探索具体评估指标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全球治理指数的研发也需要关注背后的价值因素,特别是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视角出发,去推动具体价值理念的概括、对话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全球治理基础理论的创新。
来源|政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