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在苏州河滨水空间建设中,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成为苏州河滨河历史风貌中一颗璀璨明珠。随着9月下旬苏州河华政段滨河空间一带十点向市民开放,华政也改建成为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值此国庆佳节,青年报推出《我和我的大学·打卡苏河明珠》专题,将国保校园内建筑可阅读的故事一一道来。
漫步在苏河岸边,华政校园内传来的钟声显得格外别致。走进一看,在这幢名为韬奋楼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来还留存着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
126岁的韬奋楼依然气派
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这里,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也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中国共产党从上海诞生、启航、出征,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发源、孕育、形成。其实,从五四运动开始,上海万航渡路的这片土地上,就活跃着一批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的青年学生。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片斑驳,仍在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
已经126岁的韬奋楼,特别好找,有着气派钟楼的那栋建筑,就是了!每当钟声响起,一代代青年的梦想和抱负便从这里起飞。时至如今,你依然能在整点听见钟声响彻。
教学楼是一幢长方形两层青砖楼,两层之间作为装饰也有一些红砖,从大门进去有一个天井式的院子,四面都是房间与走廊……环境非常幽静,与市声隔绝。春天上课时,布谷鸟啼鸣不绝,常常让人情不自禁地走神遐想。
半身铜像与华政学子相伴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建于1895年。1951年,改名为韬奋楼。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史上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191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毕业后,他曾主编《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等,并创办生活书店。
1935年,邹韬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运动,1936年在七君子事件中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抗战爆发后获释。他又先后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并常以犀利之笔,抨击黑暗,力主正义舆论。1944年7月在上海病逝后,9月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共党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亲题挽词。
1951年3月,为纪念邹韬奋,怀施堂改名韬奋楼。1995年11月,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其半身铜像在长宁校区韬奋楼内落成。
现在,韬奋楼依然是华政学子上课、自习之处。当你踩上木质楼梯时,吱吱呀呀声不绝于耳,承载的恰是一段段的人文历史。肃穆,已经在此形成一道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块旧砖、每一扇木窗、每一道雕纹中溢出,诉说着不老的故事。
(来源于《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2021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