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海法治报】百年校园融入苏河景观 “一带十点”看尽“明珠”风采

    发稿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484


    在中山公园二号门对面,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被母亲河——苏州河以U形姿态紧紧拥抱,好似一座楔形半岛,雅香肆意、幽静迷人。这座掩映在苏河臂弯中的百年老校,随着923日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的正式开放,焕发了“苏河明珠”之光彩。

    拆除18处建筑 开阔空间漫步愉悦

    沿着华阳路20弄华航小区旁的红色步道漫步,不多时,就能看到一扇写着“华东政法大学”字样的铁艺拱门,越过这道门,清水砖墙、飞檐翘角的历史建筑映入眼帘,脚下两米宽的透水砼步道变成了3米宽的露骨料步道,视野也一下子开阔了起来。

    眼下,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除去今年6月已经开放的“思孟园”和“格致园”两个点位,923日,校园内位于苏州河畔的“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等8处点位也一同亮相,串起苏河岸线独一无二的“一带十点”,正式向市民开放。

    一边是繁花盛放,一边是苏河静淌。百年历史的韬奋楼,宽阔的缓坡草坪,自校园内向苏州河岸线绵延过去,而苏州河沿岸怡人的垂柳、精致的花径木椅和精巧做旧后的大理石步道,让周边小区的居民及前来漫步观赏的市民,都感受到了开阔、敞亮的宜人水岸和生活环境。

    “我住在华政旁边的华航小区已经有20多年了,现在‘一带十点’全部开放了,傍晚趁着天光不错,走出家门,和亲朋好友在苏州河边散步赏景。”正和三五好友沿着苏河漫步的曹阿姨心情愉悦,“以前在这里散步,迎面有人过来,还要侧一侧肩膀,现在步道又开阔,景色又悦目,适意!”

    记者了解到,此前,华东政法大学积极配合长宁区政府“不占用水面、共享滨水岸线”的统筹思路,打开校园围墙,退让环河滨水空间铺设步道,拆除历史遗留搭建11处,并对两栋临河宿舍作出功能调整。20198月,苏州河华政段实现第一次贯通。贯通之初,这里只是一段路幅“苗条”、最窄处约为1.5米的带状景观步道。贯通实现了,美感却不足,沿岸公共空间又该如何提升?

    为让步道沿途“赏心悦目”,2020年年初至今,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及区校召开数十次不同范围参与的专题会议,不断凝聚共识,研究讨论并切实推动长宁校区校园规划提升工作。为确保滨水空间进一步打开,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园克服许多困难,积极腾挪空间,先后完成学生公共浴室、水泵房、木工房、仓库等18处建筑拆除,对原有学生宿舍进行改造,增设浴室设施。此外,采用绿植挪位调整、绿篱后退等手段,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优化提升后的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最宽处约98米(桃李园),面积达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

    温柔呵护“最上海”文脉

    华政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拥有与苏河美景相得益彰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散落在长宁校园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由交谊楼、格致楼、六三楼、40号楼、东风楼等27栋建筑组成,建筑群格局完整,具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保护价值,2019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环绕中,滨河步道和校园升级改造的工程实施格外珍重小心,长宁区建管委交通科负责人陈慧介绍,苏州河华政段项目所处的位置上不了大型机械,所以90%以上都是手工完成的,每一个工艺要确保和华政百年校园匹配,因此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

    “银杏院”中意外发现的古银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备受呵护——划定专门保护区域,规定不能堆放、不能踩踏,就连旁边排水沟也是手工作业施工,生怕伤到古树发达的根须。一路引着市民、路人走近建筑群的“弹格路”,每块大理石砖都经过精心挑选,每一片扇形的纹路均由工人一块块打磨、拼贴,总计铺设了8万块大理石砖。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要采用复杂又十分费力的扇形纹路是因为要与沿河历史建筑扇形的窗框纹路相呼应,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城市文脉的敬畏,希望这些经久耐用的“弹格路”能够陪伴百年校园岁月同行。

    沿着纯手工、匠心打造的“弹格路”继续前行,便能看到已经120余岁的格致楼。这座落成于1899719日的历史建筑,以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风格为依托,展现了华政校园的历史沉淀——建筑外廊、庭院等建筑格局是西式的,屋脊上的飞檐翘角等建筑风格则是中式的。

    2018年,学校完成对格致楼“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修缮工程。在市文物局的支持下,华东政法大学和修缮施工单位进行了建筑立面、屋面翻修、原室内装饰拆除和重新装修、原始结构加固等全范围修缮,历时10个月。此举在上海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中尚属首例,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特别是校园内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提供了借鉴。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学校力争两年内分三批次完成长宁校区文保建筑高标准修缮工作,同时对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筑适时实施维修工作。在此基础上,坚持对建筑文物、历史遗存珍爱尊崇、保护发扬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滨河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随着开放的苏河滨河步道,苏州河畔最大历史建筑群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优化提升后的滨水空间和长宁校区,“国保级”历史建筑与苏河美景交融呼应,总长约910米的华政段将成为上海“城市项链”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珠”。

    多样“软隔离”确保校园安全

    苏州河华政段开放空间,分为沿苏州河滨河区以及华政校园内部区域。校园开放,安全如何保障,疫情防控要求又要如何落实?

    记者在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入口处看到了自动测温和验码设备,进入步道前,市民都主动佩戴口罩,并有序排队配合测温、验码。

    另一方面,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目前“一带十点”并不能实现校园与市民的“无障碍”接触。根据设计方案,苏州河华政段通过既有建筑立面、花箱和篱笆等3种形式实现“软隔离”,达到既不影响人们观赏建筑和景观,又能起到提醒与围挡的作用。

    在“法剧场”,这个华政段最大的广场,记者注意到,广场中可以通往校园内部的道口,均被印有华政LOGO的花箱组成的“软隔离”阻拦。

    在“软隔离”的基础上,陈慧又提出了另一种确保校园安全的预案:“在步道两侧出入口设置人脸识别设备,实行单向通行,学校师生可进出步道和校园,但其他通行者不能进入学校;步道沿途我们还会设置足够的告示牌,提醒游客不要进入校园、请勿大声喧哗。”

    现阶段,苏州河华政段步道的开放时间为每天7时至21时,923日至30日,游客无需预约即可进入。陈慧介绍,国庆期间将上线预约小程序,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热闹的华政园,推着婴儿车的爸爸妈妈,背着相机的爷叔,还有结伴闲逛的老姐妹们,时间好像又回到了疫情之前。”隔着花箱“栅栏”,欧同学拍下了市民游玩的景象,她说:“华政正在以开放的姿态与上海相拥!”

    (来源于《上海法治报》,见习记者 陈友敏,2021927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