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青年报】这里是滨河岸线上的“国保校园”,苏州河畔百年校园融入滨河空间

    发稿时间:2021-09-24浏览次数:413

    在布局“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项链”中,高等学府开放、融入滨水岸线,建设成为社会公共空间。今年,华东政法大学与长宁区协力合作,规划建成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景观,推动与市民共享长宁校园优美滨水岸线、优秀历史建筑风貌。

    这可是一家滨河岸线上的“国保校园”。放眼未来,精彩更可期。当“国宝级”历史建筑与苏河美景交融呼应,总长约910米的华政段将成为上海“城市项链”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珠”。

    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全部被拆除

    记者今天从华政获悉,目前,“一带十点”中的思孟园、格致园已率先开放,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等八景正在紧张的施工收尾中,预计本月底全面完工后适时开放。

    此次2.0版的苏州河华政段,滨水空间继续“生长”,水岸特色更具魅力。原本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全部被拆除,缓坡草坪、精致花境、匠心点景,由慢行步道串联的滨水空间变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园”。

    届时,市民漫步其间,一边可以饱览苏州河滨风光,一边可以欣赏百年校园整体风貌,感受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

    “坚持校园全面开放,融入城市发展,是我们学校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应有担当和社会责任。同时,长宁校园的改造提升关系到广大师生切身重大利益,我们会以开放心态来充分展示一流政法大学的风采。”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就学校充分融入上海城市滨河空间表示。

    郭为禄介绍,将努力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的有机更新,将校园整体风貌融入苏州河滨水景观,改建成为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让市民最大限度享受最美的公共开放空间,打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苏河明珠”。

    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述悠长历史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在中山公园二号门对面,被母亲河以U形紧紧拥抱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园,好似一座楔形半岛,雅香肆意、幽静迷人。

    这里,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拥有与苏河美景相得益彰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70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散落在长宁校园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由交谊楼、格致楼、六三楼、40号楼、东风楼等27栋建筑组成,建筑群格局完整,具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保护价值,2019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无言,记忆有声。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述悠长的历史,都有值得细说的故事。

    192912月落成的交谊楼,原名交谊室,共两层,底层是石材外立面,上部是红色的砖墙,屋顶覆盖绿色的琉璃瓦,从万航渡路走进长宁校区,步行百米便能看到。门口外墙的黑色碑石上,记录了这座著名建筑的光荣历史。

    1949525日,是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的第一天。人民解放军的脚步没有停歇。是日夜晚到26日凌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江苏丹阳乘火车到南翔,他和华东局其他领导同志张鼎丞、曾山以及秘书长魏文伯再从南翔乘吉普车到达圣约翰大学,进驻交谊室。27日,上海全部解放。

    交谊楼由于在上海解放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三野司令员指挥淞沪战役的第一宿营地”。

    如果沿苏河滨水步道起点思孟园继续往前,目光越过开阔、精美的大理石“弹格路”,格致楼的身影便映入眼帘。格致楼落成于1899719日,为三层楼房,砖木结构,迄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同校园内其他建筑一样,格致楼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其建筑外廊、庭院等建筑格局是西式的,屋脊上的飞檐翘角等建筑风格则是中式的。

    2018年,学校完成对格致楼“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修缮工程。在市文物局的支持下,华东政法大学和修缮施工单位进行了建筑立面、屋面翻修、原室内装饰拆除和重新装修、原始结构加固等全范围修缮,历时10个月。

    此举在上海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中尚属首例,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特别是校园内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提供了借鉴。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据了解,学校力争两年内分三批次完成长宁校区文保建筑高标准修缮工作,同时对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筑适时实施维修工作。在此基础上,坚持对建筑文物、历史遗存珍爱尊崇、保护发扬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滨河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今天起,一场名为“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的主题展览将在格致楼展出,将以校史资源为关键支撑,通过照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媒介,展示学校历史建筑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弘扬、法治文化孕育发展,阐释苏州河畔百年校园的价值和魅力。

    (来源于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2021-09-17,刘昕璐 )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