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综合事务楼西C301举办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首场成果展示暨研讨活动,邀请教育部首批(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际公法》教学团队成员、我校国际法学院蒋圣力副教授进行了课程展示,上海市教委思想政治教育特聘专家与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顾问张智强教授进行点评,《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熊庆年教授做了《教学研究型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的专题讲座。教务处处长、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月明教授主持展示研讨会,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建设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国际法学院部分学生参与观摩本次研讨。
蒋圣力老师选取“中国与国际法基本原则”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堂展示,通过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组织学生辩论、引导课后思考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将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到国际法相应基本原则的践行和发展历程中。持正反方立场的同学围绕“在国际合作原则的实践中,应更多地实现合作各方的国家利益还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一主题开展了唇枪舌剑的辩论,在教师的总结引领下回归到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
张智强老师从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关联度、融合度和认同度四个维度对《国际公法》课程展示进行了高度评价。他结合评审工作的经验,指出申报课程思政类项目需遵循的几项原则:一要主线清晰,形成纲举目张的整体设计;二要特色鲜明,立足专业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三要保质保量,将课程思政教育由一堂课拓展到一门课;四要基础扎实,将知识、情感、能力目标落实在教案当中;五要成效显著,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体现实际成效。
熊庆年老师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围绕“教学研究型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从如何找准靶点、准备充分的炮弹、提高命中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提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在现象驱动、方法驱动、灵感驱动以及文献驱动下,使用专业话语提出具有重要性、新颖性的问题,并力求做到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杂志的分类、定位、个性、栏目和要求来凝练教学经验,打磨教学研究类论文。
我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于2020年12月揭牌成立,是学校凝练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任务、深层次挖掘课程思政内在规律、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学术交流与探讨的重要举措。我校将依托中心定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总结与展示,体现各门课程、各个团队的建设成果和生动实践,推动形成“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点”“专业有特色”“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成果有固化”“教师有榜样”的思政工作新格局。(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