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法治日报】何勤华:华政的故事(八十二)——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发稿时间:2021-03-18浏览次数:1483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政松江新校区:当年建设、当年招生(上)

    随着华政的扩招,原圣约翰大学校区即万航渡路1575号华政长宁校区210亩的校园,已经容纳不下所有学生的住宿需求和上课所需的教室。为此,当时华政的领导班子也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力图解决这个难题。

    1998年至1999年,曹建明院长带领的领导班子提出要在上海郊外寻找新校区的方案。由于当时的党委副书记祝林森之前在青浦县工作过,所以开始时也曾想在青浦买地建设新校区。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当时华政隶属司法部,所有的经费开支都要向司法部申请。买地建新校区,少则上千万元,多则几亿元,所以申请既复杂又耗时间,难度特别大),在郊区买地建校之事没有成功。

    2000年前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华政酝酿合并时,上海交大曾提出一个方案:把他们已经从闵行区征用的5000亩地里,拿出500亩地给华政,让华政在那里建设一个新校区。华政领导带领学校的中层干部,专门跑到交大闵行校区,实地考察了那里的环境。结果发现,这个地段离闵行区吴泾石化工业区很近,看着远处又高又大的几个大烟囱,在场的所有人都打了退堂鼓。回来的路上,大家在大巴车上就把这个方案否定了。

    在这几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校领导班子又想在长宁校区原地发展。当时,刚刚就任的华政副书记、副校长莫负春(负责分管学生、基建和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带着基建处的翁关发、陆震麒等老师,骑着自行车到华政的东边曹家渡以及华政的西边周家桥等处寻找可供做学生宿舍使用的土地。东西两边当时有很多空置的厂房,场所是有,也找了很多,可是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最后还是放弃了。

    在华政校区内,苏州河西岸已经没有土地了,但对岸苏州河东岸还有一块土地,价钱已经很贵了。校领导班子看中了苏州河东岸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两边的木材厂和以前一直习惯称呼的曹家屯棚户区地块。在苏州河的两岸,再建造几幢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时,木材厂和曹家屯地块实际上已经被上海某房地产开发集团买下了,记得2002年时每亩地的价格大概是300万元,共有80亩地,总经费为2.4亿元。当时的华政已经划归到上海市管理,所以这笔费用只能由上海市列入市财政预算。为了此事校领导班子陪上海市财政局领导实地考察过好多次,市财政局领导基本上表示同意。最后这个方案报到上海市领导那里被否定了。

    上海市领导否定华政在长宁校区买地建房扩张发展,并不是不支持华政。而是此时,上海市已经在松江区开始建设大学城。大学城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区西北角,占地约8000亩(由松江区人民政府无偿提供)。华政原是松江大学城建设的策划和发起学校之一,但后来考虑到松江区太远(离长宁校区约有40公里),教师们都住在长宁校区附近,对去松江上班积极性不高。而且去松江建设新校区需要将老校区(至少一部分)予以置换,由于各种原因,华政后来就退出了。

    关于这个事情,当时的基建处副处长陆震麒回忆说:祝林森书记原来是青浦区办公室主任,他对那里的情况、人脉比较熟悉,于是就去和松江区领导谈,最终他们也接受我们的理念,把地提供给我们,不收我们的钱,我们过去之后带动他们法律、经济、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当时答应给我们2000亩地,大约是长宁校区的10倍。我们向司法部汇报,请求给我们前期拨款3000万元,但是被拒绝了。因为,司法部一年的总经费也就三四千万元,下面有五六所大学,还有报社、杂志社等机构,所以部里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于是,校领导想到向银行贷款来为新校区提供建设资金,市里也支持我们这个思路。就在此时又出现了新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希望与华政合并,名字都起好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后来上海市领导考察华政时,主管华政的市委副书记龚学平看了长宁校区后,觉得华政的建筑很不错,有历史价值,这么好的学校合并太可惜,讨论后决定让华政自己发展。就这样,学校商议后才下定决心去建设松江校区。

     (来源于《法治日报》,2021年3月9日)

    最新导读

    关闭